第159部分 (第1/4页)

奈实馈�

“‘天下乱,鬼谷出’,云儿,也不知是你的运气好还是他们选择了你。目前,这一代的鬼谷弟子正在我府中,等会我带你前去相见,相信依你的能力应该得到他的认可的。好了,我去安排一下,你自己随便走走,这里都已经是你的了,不用担心遇上什么麻烦。”高升泰言罢,匆匆而去。

凌云叹息一声,在花树丛中自由行走,熟悉之程度让附近的侍卫都觉得不可思议,虽然,他们听到高升泰和凌云的对话,但是身为高家死士的他们知道什么当记什么当忘记,虽然偶尔听到他们的话语,然而都没有记在心上。

…………

五日后,开封皇城,早朝正。

宋徽宗禁不住喜悦的道:“众位卿家,凌将军昨日传来急报。信上说已经控制了大理皇城,他问朕是还政于段氏一脉还是将其纳入大宋的庇护之下,成为大宋的一郡?昨夜,朕彻夜未眠,在思量这个问题。自太祖皇帝以来,历代先皇不但没有扩大疆土,反而受到北地蛮夷百般入侵。哈哈,想不到居然朕在位期间,天降福将,朕相信百年后,史家当为今朝之功记下浓浓的一笔。”

大殿众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均想:你都想成为开疆扩土的皇帝了,还问我们要不要还政于段家?大家心知肚明,于是两两三三的支持占领大理,让大理成为大宋一郡。而各种歌功颂德之声震响大殿,好像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宋徽宗一般。宋徽宗被大臣一阵猛拍,想起凌云是依自己之法练兵,他的成功不就是等于自己的战法成功么?一时间龙颜大悦,直飘飘乎有凌云登仙之感。

而蔡京更说:“陛下洪福齐天,是千古难得一遇的明君,依臣之见,大理乃我宋国西南之门户,而段氏一族无德无能,居然被大臣夺去王位,昏庸之程度之可一斑,大理北接吐蕃、西夏,西连天竺,南指星罗,地位之重要莫过于此。陛下可建大理郡,设郡守一名,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高镇南将军一名,掌管军备,永镇大理,世代为大宋锁住西南门户,以保繁华内地。”

宋徽宗点头道:“太师言之有理。凌将军于书信上言:‘大理处四危之地,日来吐蕃、天竺蠢蠢欲动,大有出兵大理之状。目前大理民心不定,惶惶不可终日,纷纷搬离边境,往大理城集中,而天龙营不到万人实在难以防守。臣前些日子察探民情,险为刺客所乘。’”说到此处,他看了一下众臣,说道:“凌将军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于短短数日居然以不到万人的兵力攻克一国,真是不可思议。大理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凌将军乃心高气傲之人,若非到了万分危机,他也不会让朕派人前往。列位卿家,大理之事可谓事关大宋的安危,谁人愿往?”

听到大理如此,众臣思及自己的安危,心中恐慌,无不低头,生怕皇帝点到自己,相比之人间天堂般的开封,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往去?真是笑话,一时大殿内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宋徽宗把一切都望在眼里,心中大怒,重重的哼了一声,正待发话。

蔡京灵机一动,想到李恪非清正廉明、刚正不呵,连升两级,是当今的红人,若他一直呆在京师,恐怕会危及自己的地位,而凌云更是让人头痛的主,如果将他们“流放”在大理,岂不是无人可以动摇自己的地位。念及此处,于是上前道:“陛下,臣推荐两人,此二人一文一武,重要的是此二人忠心耿耿,全无二心,是最佳人选……”

宋徽宗急不可耐的打断蔡京的话,急道:“太师所说之人是哪位卿家?”

蔡京看了一眼神色正正的李恪非,说道:“李恪非李大人当日于大殿之上挫败完颜宗望,无论是胆识还是智谋俱高人一等,臣认为郡守一职非李大人。”

宋徽宗看了一眼正气凛然的李恪非,暗自点头,于是又问道:“太师所推的确是忠直之人,可见太师一心为国;文臣有了,那么武将为何位卿家?”

蔡京不慌不忙的道:“正所谓一事不烦二主,凌将军以区区万人攻下大理,想必在大理已是威名远扬,宵小之辈莫不闻风而逃,如果凌将军在大理一日,如何有人敢怀不二之心?正如种师道种帅于西北一般,数十年如一日,将西夏拒之门外。更何况凌将军出身江湖,淡泊名利,视功名如粪土,若非陛下多番任命,恐怕他还是江湖中的闲心野鹤,逍遥于江湖之间,如此之人断不会将权力放在心中,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他有不二之心,此乃其一;其二,江湖中人难免心高气傲,若是他人前往,肘制凌将军,恐怕他心生不悦而辞官,然而李大人前往就不同。”

一番话有理有据,连八贤王、种师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