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 (第1/4页)

关羽摆了摆手道:“发!将这笔钱财全部发掉发到每一个军士手上!我作为主帅担当了一把手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弟兄们,以前我没这个权力。现在我说了算了,一定要稿赏搞赏三军犒劳犒劳将士们!”

“诺!我这就去办!按照丞相说的去办!”杨修当即领命而去。。。。。。。。

关羽作完这个决定捋了捋胡须: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一百万的纹银发给将士们不过是每人五两,这么大个家要养起来还真不容易,真是狼多肉少啊!看来还得努力赚钱养家糊口方是上策,要不连这个年都过不起了!作为头一个新年,关羽便拿出了103万纹银来庆祝和给军士们过年,要知道这可是多半年的粮饷啊!但关羽琢磨之后还是决定将他花了。而且这么的痛快,其实连董卓那么的挥霍也不曾如此,过个年就花了这么多的银两,这不是败家么?

但在关羽看来事情却不尽然。俗话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论是谁都有这么个感觉,那就是当回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往往都注重第一印象,关羽也明白这个道理,作为头一个新年,作为一个新的主帅出现,他当然也得表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也许这个看似花费不少,但细细想来却是值得的,关羽这个银子也是花到了点子上,他用这些物质上的财富赢得了人心,大家对他这个丞相的第一印象也当然是好的,关羽作为一个主子与董卓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能赢得人心,他总是为别人着想,俗话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不管你担当了多大的官做得了多大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讲你能为他造福那就是最好的官。

关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而对于忠于他的那些臣子和属下还有他带的那些士卒,他这个主子要不为他们考虑为他们着想,试问人家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跟你干为你卖命,当然这个时代讲究忠义,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是有着物质需求的,信仰是好事,但不能当饭吃,所以在物质上给予人以支持,到了什么时候还是有作用的,关羽举事那时,为什么军士们会那么快就倒向他那里,这自然有关羽的过人之处但不难否认,关羽在物质方面从不亏欠军士和弟兄们,每当缴获的东西他都分给军士,这么多年来关羽散尽自己的钱财来维持整个部队的运转,来补贴军士们的开支,从未拖欠,也正因为如此他自身没能攒下什么钱财,其实他很能挣,但都花在了自己手下的人身上,而他自己除了基本的吃穿足用之外根本没什么私房钱了。

当然你会问那么大的官再国库中随便支出一些花了不就行了,但关羽岂是那么挥霍浪费之人?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从不乱花一分钱,这是他与董卓最大的区别,他也很豪爽,一掷千金甚至是万金,但那些钱全都花在了自己的弟兄身上,这次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本来动脑筋搞到这么多的钱财,可以充当军费的,但为了过年为了他这个主帅能展现出一个新气象,他还是将这笔钱财散尽发了,就是这么的慷慨,当然这个年最大的赞助者就是洛阳的这些大户了,这些人果然有钱,一下子成了过年的最大赞助商。。。。。。。。。。。。。。。。。。。。。。。。。。。。。

一百多万的纹银这么快就花光了,看来还得努力赚钱啊!还得给弟兄们改善生活,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明年的改革必须坚定执行,关羽这样想着,想着,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物质和精神的问题,改革抓的说到底不过还是物质问题,而精神世界呢?也得抓起来,必须在治下树立一种制度,好的制度能为改革铺路,更能约束人的作为,使作奸犯科者不敢贸然做事,使得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以实现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这就是制度的作用,关羽想到这寻思道:“制度!制度!”想到这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谁呢?那就是他刚刚提拔的光禄大夫蔡邕。

正文 第352章 蔡邕

之前他就想专门去造访一下蔡邕,但苦于事务缠身,每天为纷繁复杂的公务缠身,他把这个事情便抛到了脑后,这回好了,过年这几天相对轻松许多,身边又多了杨修这么一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关羽方感到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正好利用过年的空闲时间去造访一下蔡邕!

这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