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1/4页)

是放弃后”吐蕃虽然实力锐减”但难保不会再强大起来,哪怕我大唐今后以礼相待,但血战之恨却已扎入吐蕃人骨碎之中,再难根却,譬如战国长平大战后时赵人对秦人的恨,放弃就意味着资敌”实属大大的昏招。

况且哪怕吐蕃一蹶不振,但一旦有一天高原有英雄豪杰乘风着水而起,那时只要继续与我大唐修好,麻醉我等”他日时候一到,休养生息后必是另一个吐蕃。

所以臣以为”要高原长久附庸最后成为大唐领土,就不能留下吐蕃。

当然先阶段,我大唐三路大军齐出”开阔疆土,还不能一下吞下这么大块的肥肉,那么就需要一个驯服的高原”所以即使要扶PS也不能扶持吐蕃,而因另选一个部族为统领,然后再以此位让那些部族自相残杀”消耗他们的实力,此为现阶段遏制高原的根本所在,然后才能思索鲸吞消化这一片广袤的土地!”

晚风吹拂,拂过山冈”许敬宗咬字很重的山西口音在风中传得很远。

听着听着,李治有点傻,本来自己仅仅是一问,但却没想到这个在自己心中和“佞臣”颇为接近的许敬宗竟有如此见解,较之自己的看法还有高明,下意识的李治紧紧攥住手,双手竟微微有些发抖,自己小视古人了,这些都是名人啊,大唐未来的宰相”哪一个是简单的货色。

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使李治当真如醒瑚灌顶般猛醒!

骤然之间,三对吐蕃的处理办法越加清晰,一举一步心中格外透亮。

李治登位以来,寻常臣子泛论朝策,李治听得多了也麻木了,往往都是不得要领,最后还是要自己去思考取舍”累得很。

许敬宗却迥然有异,以大唐的利益为立足点,剖析利害应对,句句要害,策策中的,当真是高屋建瓴。

走了走了,许敬宗论天下大势之时,和其本性有关都是以自己为绝对中心”及至到了天下这个大棋盘,自然就以大唐为绝对中心,而这种论述无疑是李治最喜欢的,一团乱麻的纠缠”竟被他刀劈斧剁般几下就料理清楚,完全不需要李治去取舍决断!

此人果然是和坤一样的人才,爱财好色如命,但这一番话证明,此人真的是有大才的啊。

但李治还是皱眉道:“若是朕鲸吞,又如何?”

许敬宗浅笑道:“若是如此,大唐将在高原上纵横往来,莫之能敌,但高原苍茫,山高林密,地域荒僻广袤”气候迥异复杂,部落分布如银河繁星,任谁也不能一战或数战胜之灭之,最后难免陷入一场场无休无止的大战小战,徒耗国力。

然则,这些高原蛮夷虽素来冥顽不化,但实力决定成就,和野心勃勃的禄东赞一流相比却是简单对付的多,又心慕中原,既然不能暴力控制,那就用我大唐繁华磨去他们的意志”堕落他们的思想,再联合南诏各属国,封锁他们可能的南下路线,另一方面,征召高原骑士组成军团,再派皇家军校的军官充当他们的中级军官,他们就更不能逃脱我大唐手掌心,只能困死高原,无有作为!

数十年后,此必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那高原骑士蛮狠霸道,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好兵员”一旦据有此高原,两百多万黎民尽归陛下麾下”一旦烽烟起,顷刻能组成七八十万大军,稍加训练,怕是定能惊动天下。

如此纵横捭阖”陛下的千古大业如何不成?”

“许敬宗,你当真是惊世奇才!”

瞬息之间”李治猛地跳起来惊道。

作为帝王,如此夸奖臣子之语自然要写入起居录,甚至转入正史,那是真正的要留名青史,如那管仲乐毅一般,受世人称颂。

如此赞言”即使许敬宗这样久经风云变幻的老辣谋臣还是忍不住拜倒在地,连程谬赞。

尽管已经平静下来,李治还是情不自禁的上前扶起许敬宗:“爱卿一席话朕大是解惑。但不知接下来有何具体方略?如何让那草原百族臣服?”

许敬宗几乎不假思索:“杀鸡儆猴,挑拨离间,赶人下山,密谋夺权。”却是点到为止,没有再说。

李治默默思忖片刻,已经想得清楚,觉得许敬宗的方略实在高明,心中大是轻松,不禁第一次轻身向许敬宗拜谢:“爱卿长策,朕带天下臣民拜谢!”竟是深深弯腰一躬,超过了九十度,大礼参拜。

俗语云:礼贤下士。但在大唐开国待客的礼仪中,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这样做,哪怕是李世民也是如此。

许敬宗突然有种士遇知己者死的心情,深感李治的敬重之情,也不言语,只是拜的比李治更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