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韩张二人,在他眼全和土鸡瓦狗无异。

“嗯,扩军强军的项目也要上马,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兵员素质堪忧,农民民团的战斗意志虽然空前高涨,但还是有着不小的缺陷。我准备在临淄以及周边县内征召学生入伍,建成一只尖刀队伍。征兵的具体细则还要仰仗朱县长的大力支持。”自从孙家垮台后,县政府的权力真空大部分由朱武生以及他的心腹所填补,更有一大帮见风使舵之徒,及时投向了他的怀抱。对此,朱武生来者不拒,全部笑纳。

朱武生听罢吴孝良的计划,亦喜亦忧,喜的是吴孝良并非由先前所误会的醉心商业赚钱,忧的是千头万绪,乱麻一片,沉吟了片刻道:“省府摊子铺的这么大,且不说资金筹措问题,单这召集学生入伍,就属不易,不知主席打算招兵几何?”

“高小毕业者,总要一千之数,可有难度?”

这时,李又廷突然从一旁插嘴,“学生从军谈何容易?丘八行伍为世人所鄙视。”

吴孝良淡然一笑,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当此之时的学生,激荡爱国之心尤甚,咱们扩军本就为了驱逐日寇,还我华民族大好河山,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呢?”

第382章 霉米死老鼠

不知从何时起,山东省内颇有影响力的《齐鲁时报》开始大力报道临淄省政府的一切事迹,其他报纸也开始纷纷跟风,由临淄保卫战全歼刘珍年旅为契机,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很快就有报纸挖出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省主席吴孝良的老底,此人竟是十年前在绥东建省,收复外蒙的那个吴将军。

一时间,山东舆论哗然。紧接着《齐鲁时报》又在报上登出了他的访谈记录,谈及在山东的施政方针,这位曾经的少年将军,如今的省府主席只是淡淡的讲了八个字“驱逐日寇,强国富民”!时下山东正匍匐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之下,敢于公开挑战日军的人还从未有过。又一时之间,大众舆论纷纷噤声,有人暗赞其勇气可嘉,但失之鲁莽,还有人甚至质疑他大言不惭,哗众取宠。这些年来,叫嚣驱逐外侮,恢复华的还少了么?到头来还不是军阀混战,不敢动洋人分毫。

但吴孝良抛出的这八个字,无形给那些报国无门的热血青年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倏忽间,临淄成了山东有志青年最为向往的地方,毕竟吴孝良在东北以及外蒙有着切实的武功成就,口口相传多年,绥东省时至今日在关里人印象已然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这些都成为他那八个字最好的注脚。

九月,骄阳似火,秋老虎闹的厉害。朱武生惊讶的发现,临淄县城内几日之间突然来了许多全省各地的青年学生,他们一路打听着来到招兵处,纷纷要求参军入伍。原本冷清的招兵处一下子热闹起来,随着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事先准备出的营房很快告罄,他不得不令人在军营内临时搭起了木板房,以供学生们暂时居住之用。但这种待遇与学生们想象想去甚远,住了几日,便有人闹起了情绪。

朱县长初时以纪律压制,让学生们克复困难,住宿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但这种官腔意味浓重的答复使得学生们更加愤懑,认为是贪官污吏蒙蔽省府主席,克扣公帑私吞己用。一股浮躁的情绪在军营上空涌动,这种情绪最终在一次午饭时因饭菜吃出死老鼠而被彻底点燃,一发而不可收拾。

朱县长束手无策,命卫兵将军营团团围住,并立即向吴孝良求援,请求调宪兵镇压骚乱。

吴孝良接到朱武生的汇报后,一阵苦笑,这个朱县长什么都好,就是太抠了点,让他量数从宽,准备两千人的住地。他却倒好,不但原计划的一千之数没有达到,反而又少了二百,这才闹出今日之窘境。

“胡闹!这不是把军营内学生往外推吗?还会伤了爱国志士的心,赶紧命人将卫兵撤了,告诉他们我这就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吴孝良不等朱武生回答便狠狠的挂断了电话,李泽军去了东营港,没在身边,他只好带着两个警卫匆匆上了,由天津运来的吉普车。

吴孝良抵达城外军营时,骚乱扔在继续,直到所有卫兵齐声高喊省主席来了,才逐渐平息下来。学生兵们,相信这个传说收复北地边疆的将军绝不会用死老鼠来宽带他们的,作祟的肯定是底下贪官污吏。

“诸位此来都怀揣着一颗报国赤子之心,是我吴某人款待不周!”说着,挺直身体,对着众人就是深深一躬。

原本还愤愤不平的学生们见状,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吴主席,我们来此参军报国,绝不是为贪图享乐,今日闹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