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1/4页)

若对象只是小民也就罢了,容易拿捏。但涉及到李佑已经非法拘押的王知州这个正六品官员,岂是可以随便糊弄过去的?稍有不慎,只怕李佑要遭到违规行事的反噬,毕竟他犯了忌讳在先。

不但王知州有官身,而且还因为这种事实在骇人听闻,使人不敢想象大明朝竟然有意图放水淹祖陵的臣子。若没有过硬的人证物证,如何能使人相信?案子拿出去如何服人?只怕李大人要被视为胡乱制造冤狱,以此来推卸溃堤责任了。

于是李佑便陷入了为难境地,他发现自己虽然凭借强力貌似摧枯拉朽,但最大弱点就是没有任何实证,仿佛泥足巨人一般。

实证这个东西,以前审案时可以没有,但今天必须要有,没有实证,他的举动就不能合法化。

!#

shuhaige。 《~138看书网~》'(m)無彈窗閱讀'

三百五十七章 奇妙的二比一

审案陷入了僵局,李佑着急的抬头看了看天色,他实在没有多少时间了。一边审问马家五人,一边心里还得琢磨别的后续工作,譬如决泗州堤、疏散民众之类的。

可惜现在手头没有可用之人,做事无法分身,同时也是为了抢功劳,所以李大人必须要鞠躬尽瘁亲力亲为,不得不与马家五人在这里消耗时间。'shuhaige。'

啪!李佑再次拍案,他发了狠欲从马家五人中选一个不惜si活的用酷刑,只要另外四个有心性软弱的就好办了。

“我虽未审过什么案子,但也瞧得出来,李大人这是严刑

i供罢,有屈打成招的样子。”坐在旁边海公公半晌没有动静,此时突然不阴不阳的冒出这句。

心情正急的李佑转头喝斥道:“闭嘴!与你何干!”

海公公貌似无可奈何道:“之前李大人亲口说的,勘察溃堤之事,我这守陵太监应当参与,并将我领到这里,怎么现下又不认了?我说几句公道话都不可以么?”

起。。。,李佑有些语塞,心里暗骂自己真是作茧自缚。

但也没办法,李大人心里猜测王知州与海公公有勾结,他抓了王知州后,怎么敢放任王知州的同党海公公继续在外面自由活动?谁晓得海公公会做出什么事情?

纵虎归山的害处三岁小儿都知道,不说别的,只说若海公公回了祖陵,点起护陵卫重新杀到把王知州抢走,然后联合向朝廷告一本,他李佑能有什么办法?

李大人又没有得力手下可以去监控海公公,心思缜密的他只能拿着一起查案为借口,将海公公强行带在身边,这样才能放心。直到事情结束了,案子定si了,海公公爱怎样便怎样。

李佑原本想着在自己眼皮度下海公公没机会再搞什么鬼,他可以专心对付王知州和马家。孰料事情难有两全,海公公是没法在外面兴风作浪了,但坐在旁边指手画脚倒更方便了。

李大人瞪着海公公真想冲动的将海公公也抓捕了关押就像对王知州那样,可是他不能。

一来太监身份上是天子家奴,为人臣者擅自去抓捕太监,有点犯忌讳,更别说海公公好歹也是守陵太监,不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杂役太监。

其次抓捕泗州知州已经算得上惊天动地,再去抓祖陵的守陵太监,大概在外人眼里只有用造反才能解释了。

第三从目前的蛛丝马迹来看,李佑可以将溃堤事情攀扯到王知州身上,抓了王知州只要坐实罪行就好办。

但并无发现迹象表明海公公和溃堤有直接关联,他只是与王知州站在堤上谈笑而已,李佑并没有把握能查出什么所以不敢对海公公过于造次。以一同查案为借口,强行将海公公限制在身边已经是极限了。

不过显然此时的海公公已经从最初的慌乱中恢复了过来,明白了自己暂时安稳的处境。

不错海公公的确与王知州有过密谋,但他的责任只是在祖陵大堤溃堤后和王知州共同下令决泗州大堤泄洪,并在事后和王知州互相呼应的上奏邀功。

祖陵大堤溃堤之前和如何溃堤,那与他无关,李佑找不到什么痕迹,最多将王知州拉下马。而且现在看来,李佑能不能从王知州和马家这里打开缺口都是个未知数。

只要他能安然无恙,又何必动粗?回头再上报李佑屈打成招,审出的结果皆不可作数,若朝廷采信,那就彻底安全了。如今三人鼎立,李佑是一,他和王知州是二,二比一时,朝廷总该更相信人多的那边罢。

想至此,海公公便稳如泰山,得意洋洋瞥了几眼李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