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 (第1/4页)

“那便朝会上再议!”朱放鹤道。

熟知各项官职的潘大人不知为何,感觉有什么古怪,却说不上来。

想了半天他忽然发现,如果李大人的父亲成了兵马指挥,儿子成了指挥佥事,这和驸马的待遇一模一样哪…本朝驸马也是父亲封兵马指挥,儿子荫指挥佥事,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朱部郎又道:“还有一事,李大人身为文官,其子却以要军功荫袭武职,这不合道统。还须加荫一子才好,应当奏请准其另一子坐监后荫尚宝司或者光禄寺。”

胡老尚书头皮发麻,加荫一子也是一种恩赏,本来李佑是够格的,但是…

不由得埋怨道,这朱大人是宗室身份,不怕太后报复,他是为友人仗义出头了,可也不替别人着想。

朱放鹤见胡尚书不说话,于是退一步道:“那便将争议之处都写进奏本中,在朝会上裁决。”

次日是慈圣皇太后御武英殿听政的日子,胡尚书将连夜写好的奏章携带着,其中几处与朱放鹤、潘大人意见不同的地方写的更是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谁是什么观点一目了然。

到了殿中,前头诸事议毕,胡尚书便出列奏事,将自己的章本读了一遍。

这引起了满殿细细碎碎的杂音,众人又是交头接耳的自发议论起来。其他都是中规中矩,只有这恩荫事项确实很有争议。

该赏赐李佑恩荫五品、四品、还是三品?不用普遍发表意见,只是三个选项,内阁大学士表态就足够了。

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当先说道:“恩荫本身就是厚赐,千户世职足矣!”

许次辅针锋相对道:“大功大德在前,五品何以服人心?必须三品。”

其他大学士中,对李大人有好感的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自然赞同许次辅,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出于对李佑的恨意,抛弃了中立立场也支持五品。而东阁大学士金阁老却和稀泥的提出四品最好。

现在支持三品的两个,支持五品的两个,四品打酱油一个,不知不觉李佑的封赏问题又成了内阁角力场。自从年初朝廷大变后,近半年来很少有如此尖锐的对立时候,没想到不经意间又因为李佑这个导火索引发了内阁大佬们直接对抗。

武英殿中其他人看在眼里,不禁感慨道:“若无李佑,天下太平,李佑一出,鸡犬不宁。”

此人在内阁不过短短半年,但留下的印记太深刻了,或者说给别人的创伤太深刻了…

他离开京师至今已经有七八个月,可是现在仅仅一个名字出现奏本上,就能将彭阁老、袁阁老这些老官僚的情绪挑逗起来。也许,还有珠帘后面宝座上的那一位。

内阁六个大学士中,只有首辅徐岳没有说话,彭阁老满怀期待的问自己盟友道:“元辅以为如何?”

“李佑可以恩荫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世职。”徐首辅缓缓说道。

彭阁老大惊,徐岳怎么会帮李佑说话?这不可能!虽然他与徐岳不像过去那般亲密无间,但也不至于让徐首辅无原则的倒向李佑那边啊。

别说彭阁老,整个武英殿里包括钱太后都经异常吃惊。

徐首辅从袖中掏出一封奏本,“进殿之前,这封六百里加紧奏本传到本官手中。有泗州流民首领穆某企图谋反并占据祖陵,被李佑与盱眙知县合力剿灭…”

彭阁老无语,这李佑难道是有天命的人么?

!#'(m)無彈窗閱讀'

三百七十章 最终的封赏

三百七十章最终的封赏

谋反?殿中人听到这两个字,目光便投向徐首辅手里的奏本,自景和朝以来,还没有发生过谋逆之案,这大概是第一桩。由网友上传==钱太后也很想了解情况,便命太监读本。

这个章疏是李佑与尚知县联名上奏的,没有夸大事实,也没有虚报功劳,完全如实奏报,没有必要修饰什么。语气甚至有点平淡,平淡的似乎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家长里短。'shuhaige。'

听完后,满朝文武心里要多古怪有多古怪,这种莫名其妙的低水平造反也能叫李佑遇上?简直就是主动送上mén的功劳,和白捡的一样…

更夸张的是,李佑通篇没有提到杨巡抚一个字,只说自己与盱眙县在巡抚辕mén外力擒反贼,这让朝中诸公都不理解杨抚台脑子怎么想的。

反贼都到了他行辕mén外,却坐视不理无动于衷,竟然平白将功劳拱手送给了李佑和盱眙县。失去功劳不提,要追究起来绝对是失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