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 (第1/4页)

�咂犯�轮懈矣诜獠第�榈氖虑椤�

而且科道官由于以上特色,所以流品清贵,在整个文官体系中被视为仅次于翰林坊局这些词林官的清流,入选条件只比入翰林松一点,比六部还严格。

如果说非一、二甲不入翰林,那一般情况下,科道官也必须要求进士出身。在本朝非进士出身的,能入科道不是没有,但难如登天。

让李佑大吃一惊的就在这里了,他知道自己没有进士文凭,所以也就从来不奢望这辈子可以入翰林、科道这些清流官。今日在御舟上,他拿翰林院编修李登高开涮,未必没有发泄的因素。

偏偏归德长公主说出“你有个加科道官的机会”,如果是别人,李佑只当故意开玩笑的耳旁风,但千岁殿下不会这么胡言乱语。

李佑飞速的盘算,他现在是正五品,地方官入京不降品级就不错了,升级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李佑从不奢望自己入京可以升格为四品,能维持住五品就算升官。

但问题是,科道官中,大多是七品给事中和七品御史,只有极个别资深给事中才是从六品,难道叫他李佑这个正五品连降两品去低就?

其实为了入清流,如果需要降一品,李佑是很愿意接受的。清流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资历,有了这个资本和资历,就拥有了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而不是像李佑现在这样,需要挖空心思的从边边角角处钻研出一条官场出路。

打个比方,李大人现在风光无限,拥有一堆实权头衔,但如果他具有清流身份,就不会是一堆署理和差使了。

他可以直接就任当巡盐御史,或者当盐法道,也可以直接当知府,全部都是实职,而不是一堆署理和差使。所以天子听到李佑的官职,才会产生“还是这么冗长”的感觉。

所以说以李佑若有机会获得这个清流资格,降一品绝对划算。可是如果要连降两品变成七品,就让李大人有点心疼了,尽管是更有含金量的七品。

这个抉择很艰难,李佑脸色忽闪忽闪,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倒吸冷气,始终下不定决心。出生入死才赚到的五品,一夜回到两年前,实在不甘心。

归德长公主看着李佑的神情,笑而不语。'(m)無彈窗閱讀'

四百三十七章 大变局!

李佑抬头看到归德长公主,暗骂一句自己,真是养成遇事就瞎琢磨的毛病了,现成的答案就在她嘴里,哪里用得着先费脑子。

“品级不会变,依旧是正五品。你可以放心,你是功勋之臣,五品是酬功之赏,朝廷不会将你降为六品或者七品。”归德千岁给李佑吃了定心丸。

李佑闻言大喜,从地方转为京官,叫做行取,即使品级不变也相当于升官了。五品京官在官场上,约莫可等同为四品地方官。这样一来,就没有舍不得品级的后顾之忧了。

随即李佑就有了新的疑惑,京师应该没有正五品的科道官职。

按照国朝官职设置,京师的科道官里在五六品这个品级很稀缺,而且在五品这一级别更是空白的。

李佑猜测大约是因为六部中的主力业务官员郎中、员外郎大量聚集在这个品级,所以要与科道官互相错开。

归德长公主当然明白李佑的疑惑,“若有需要,品级从来不是问题,无非是名号问题。都察院有二品左右都御史,有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有四品左右佥都御史。那么再往下可以临时新设一个右副佥都御史,或者同右佥都御史,亦或叫署右佥都御史,定为五品,有什么难的?”

李佑简直要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科道官绝大多数都是七品,高品级的寥寥无几,如果直接可以晋位五品科道,虽然品级不变,但流品上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为再次升迁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或许还有人不明白,科道官对于李佑的意义在哪里。

国朝官场中,升迁并非百姓想象的那样只需请客送礼拉关系就可以搞定。是有一整套明规则和潜规则的,根据无非是出身、资历、人脉、年资等等基础硬性条件。

条件不足。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层次里打转。熬年头、拉关系都没用。

简单的说,如果不处在战乱和异常时期,李佑没有科举出身,正常情况下顶天就是八品杂官。但他凭借运气、廷推资历和人脉。在文官系统中得到了今日的地位,但再往后。升到四品知府也就封顶了。

四品以上的文官,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都是进士清流出身。尤其是京官更严格。现今的苏松分守道王老头出身监生只不过是个特例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