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 (第1/4页)

只听那财神庙的蔡庙祝骂道:“奸吏弄权生事!多少县政便坏在这班贼子之手!”

姜太公庙的王庙祝附和道:“也不知道那李佑得了多少好处,竟然这样庇护戴矮子,只怕不只是献了娘子!别的好处也不会少!”

龙王庙的柴庙祝更是吼道:“祈雨竟然排斥降雨龙王,有这种天理吗!”

世间多少事情都是误会而生!他们哪里知道李佑的心情,只把自己的胡乱猜测当了真。李佑更是不知道他们的心情,以他的阅历哪能了解这些祠庙的生存压力,潜意识里还带着些二十一世纪各庙都可以索要财政拨款糊口的想法。

此地主人贾庙祝打断了众人发泄道:“你们此时说这些有何用处,赶紧定个主意,不然教那戴矮子出尽了风头,把全城百姓都勾过去,我等这阵子的香火就没有着落了,还有何面目去供奉神明。”

潮神伍子胥庙的顾庙祝道:“李贼处事不公,我等明日抬神去县衙门口请愿如何?我就不信了,天下哪有只让城隍庙去抬神祈雨的道理!”

贾庙祝赞同道:“我等不能坐以待毙,明日招上庙里的执事,且抬关帝神像去县衙门口跪着,这算是求情请愿不是游街肇事。而且县衙前那条街人多,顺便可以招徕一些生意,啊不,是香火。如果能引得大老爷同情最好,那就务必求一个公道。为避免另生事端,要注意不得大肆喧闹惹得厌恶。还有,那日看了祭天,我想起唐朝太宗的一句话,民意如水可载舟可覆舟。所以得找些诚心的香客,一同造势,以后免了他们的香火钱就是。”

“有些不妥!凭何只抬你家关帝像?”

贾庙祝傲然曰:“关帝爷爷是受过本朝皇封的,是加了帝号的武圣人,你们哪个比的?何况抬几个神像成什么样子!王不见王的道理不懂么。日后多出的香火,我和你们几家平分!”

众人吵闹不休,几家神仙都要去露脸。却听贾庙祝又说:“蔡庙祝就不要抬神像了,你那赵公明元帅真上不了台面,比不得我等圣贤真神,抬去了拉低我等的品质。”

“不错,不错。”王庙祝和顾庙祝道,蔡庙祝大怒要和贾庙祝厮打,被拉开了,最后只好议定神仙们同去。

忽然柴庙祝又道:“听说李佑与和尚们也不对付,要不要拉些和尚一起?”

“你没听过宋朝联金灭辽,反而遭遇靖康之耻的评书故事?你没看过三清内讧请西方道人助拳,反而导致西方教势力大张的封神史实?还敢学样么。”熟读史书的贾庙祝鄙夷道。

第五十八章 浮云一样的信仰

次日,李佑上衙闲坐,预计陈知县到了官房内,正准备去请知县明日到城隍庙上香,顺便让大老爷无意之中看看自己找来的姑娘称不称心。估计读书人出身的都喜欢这个桥段,后花园闲逛或者庙宇烧香偶遇佳人。

有个衙役来找李佑,道:“李先生!刚才县衙大门外聚了一群人,都是各家庙里的,抬着四五个神像,还打着两个布告,听人说写的什么为民请命,还有什么典史不公盼青天做主的。”

李佑听了就感到好笑,他们抽的哪门子疯。供着几个神像就真把自己当教主了?不知道本国正式在编的神仙都是官府封的么,抬着神仙就敢来要挟官府?

那衙役好心道:“他们似乎都是对着先生您来的,可得当心。”

李佑并不在意,这时候有个来传话的说:“大老爷叫李先生你出去处置县衙外的事情。”

奉了命令,李佑便纠集了十来个当班的皂役,以及杂役若干。出得县衙大门,果然看到门外的街上抬来了五个彩色神像,还打着几个白底黑字的布告。神像周围跪了二十来个道袍打扮的人物,也不吵闹,静坐而已,依稀认得其中有昨天来过的几个庙祝。

此时周边百姓观者如堵,近期五项禁令下来,不许办会不许演戏不许办喜事,平民小百姓的热闹少多了,难得有今天这么一个看头。何况今天是个阴天,凉快得很,在外面很舒适。

那布告也有意思,对着县衙一面写着:“为民请命乞办雨事,李典史不公求青天做主”,背面对着观众一面写着两行字:“三日内我庙香火五折卜卦解签免费,并神灵法力绝不打折无虑”。

这些庙祝们还真是有点小聪明,一是不喧哗大闹;二是离衙门有段距离,快到街对面了,所以不能算作聚众围堵县衙,这年头可是没有什么市容管理条例去管这种事;三是只反小吏李典史不反大老爷陈青天,政治绝对正确,既不激怒知县又叫众人心生同情;四是招来百姓强力围观,众目睽睽之下有恃无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