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 (第1/4页)

这事还不能偷工减料,关系到整个船上多少条人命的大事呢,急不来的。

所以这一趟肯定就只有石磊乘坐过的这艘旗舰独自出发了。不过石磊对他们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让水手们进一步熟悉海船的操作,早点变成真正的老手才比较重要。

而且也需要他们去打个前哨,一大队商船一起过去,结果找不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岂不是抓瞎了吗。

他们带过去的都是大唐这边的优势产品,陶瓷,丝绸还有茶叶,三样可算是大唐的代名词了,恰巧广州当地也有不少出产,只有茶叶的数量少了些,但是这个的需求量也是最小的,所以也都够用。

当然了他们带过去的,肯定不会是自家产的那些真正的顶级货色。这样的好东西,大唐这边都不够分呢。

而且卖东西吗,肯定是要先从差的开始卖的,等到他们的胃口被养刁了以后,再换上好东西去跟其他人竞争,才能一直保留自家的优势啊。

这就和后世明明有更好用的特效药,分得先卖你稀释了多少倍的残次品,是一样的道理。

一样的东西多卖上几次价格,才是一个成功商人该有的自觉。嗯,反正交易对象是倭国人,石磊是不介意做个奸商的。

送走了装满了货物的大船以后,石磊还是没法闲下来,既然打算近期回长安一趟了,肯定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于公于私都要提前有个交代才行。(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七章 回家探亲

石磊最为关心的,无疑还是土楼的建设进度,他对这个东西可是心切好久了。地上建筑的部分,在慎行手下的那些包工头们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开始的速度也是挺快的,毕竟建筑的主料用的是石头啊,只需要选对了位置,把它们垒砌到一起,再加上少量的三合土把缝隙填好,所以用的时间相对反而少一些。

只是真正开始靠三合土来建造主体部分了,速度反而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首先慎行对土质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选用的是他觉得品质最高,最符合建楼要求的粘土,细沙和石灰的选料,同样经过精挑细选。

之所以把土楼的位置,选在现在这个地方,也有考虑到方便获取这些用量巨大的原材料的因素。要不然以如今的运输条件,以土楼如此巨大的用量,只是凑齐材料,就要耽误太多的时间。

即便取用很是方便,但是三合土的制备,同样是个耗费时间的活,不是说这三种东西简单的掺到一起去就行的,而是必须将这三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

特别是石灰和黄土,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演化过程。停置时间的长短,还要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几天十几天不一,然后再次炼打、翻动。这样的炼打次数越多、越久则效果越好。

比例和干湿程度这些,慎行都能够熟练掌控,因为那些大墓的最后一道围墙,也是用来保护棺材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都有三合土的成分,慎行对这玩意自然是无比熟悉的。

只是其中需要的那些时间,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该花费的时间,那是一点折扣都不能打的。尤其是在石磊打定了主意,要建造一个能够流传到后世的坚固建筑的情况下,这样的主体材料,肯定是要精益求精的,反正也不急着入住。

相对来说地下部分,那些堪称庞大的地道网络,建设的速度反而要快一些。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劳工,都是干活的好手,给家主干活又都是下了死力气的,还有石磊的改造,他们一个个的不会比什么工程机械来的差了,体力也能跟得上趟。

要不是石磊强烈要求,他们差点就要日夜不停的加班赶工了,在见不到光线的地下,黑夜和白天的界限也不太明显,他们的感知都收到了一些影响,都是以自己累不累作为是否需要休息的判断标准的。

这边的地下也大都是土层,挖掘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他们还有一大批的好帮手在,一些同样经过石磊改造的穿山甲,在前面作为开路先锋,这些忠心的下属,更多的还是在清理穿山甲们挖出的土方。

而且他们是和外面的大工程同时开工的,挖出的这些土方,基本都是合用的粘土,正好作为三合土的其中一种原料消耗掉,也不用怕别人通过土方的吞吐量,察觉到自家有修建庞大的地道。也算是一举多得的法子。

既然土楼这边也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石磊就可以对广州这边的一摊子私事放心下来了。再把公事交代清楚,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