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1/4页)

而且朱由崧毕竟是个技术人员,如今北海的冶金工业技术发展迅速,等到新的一批技术人员培养出来,让他们开发出内燃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时候农业机械化一旦完成,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用相对便宜的机器和牲畜,人力自然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那些农民的出路就只有两条,第一当工人,第二出海垦荒,反正外面的土地多得是。

看到朱由崧反倒轻松下来,赵彦不禁奇道:“难道王爷有办法?”

“自然有办法,不知道赵大人有没有见过从北海带来的那一部电影?”有了法子,朱由崧也轻松了,便笑着说道。

赵彦说道:“自然见过……王爷的意思是用这些精巧的机械来代替人力?”

朱由崧点了点头,笑道:“赵大人不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注意吗?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若是日后开发出能够代替畜力前进的机械,一人就能够耕作数百亩良田,那会是……”

“那会是我大明的末日啊!”赵彦不禁痛心疾首地说道:“若是这种机械出现,那么那些地主必然弃人力不用,纷纷采用这种便宜的机械,到时候无数的百姓沦为流民,无衣无食,纷起作乱,大明该怎么对待他们?剿杀?那可是大明绝大多数的百姓啊!”

朱由崧说道:“事实上不光有土地可以消化人口压力,工业商业同样可以,如今遵化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在工厂工作,而北海则是超过六成,而且海外也有无边无际的土地等待我们开垦,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有一个西夷之人在我们大明的东方找到了一个几乎是我大明国土三四倍的大陆,而且那个大陆当中大江大河也不在少数,那些大江大河不同于我们的长江黄河,那里并没有太多的人口,因此水土流失也不严重,流域之内都是极其肥沃的万里沃土,若是能够将百姓迁移到那个大陆,即便是有几万万百姓也能承担!”

“东方?难不成是东方朔所说的祖洲?居然有这么大?”对于赵彦来说大明疆域除了那一副舆图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不过他也知道从他老家延安赴京赶考,他需要提前将近一年出发,方能够保证不误秋闱。

赵彦叹道:“就算是如此,国家的税收也会减少,那些……”

朱由崧说道:“那些人不会永远都不交税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小学课本上都写着,交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明朝如果想要维持下去,就必须收税,当然不是对小民收税,而是对工商税。

赵彦说道:“那好,只是不知道王爷打算怎么做?”

朱由崧嘴角翘了起来,看来赵彦是选择跟他赌一赌了,若是赌赢了他就是一方大员,甚至入阁为辅,赌输了,他不党不群,别人也没必要跟他较劲,最多辞官归里,倒是个好生意。

而且如今赵彦虽然是一省巡抚,却掣肘颇多,根本没办法行驶他的一省长官的职权,他想做出些事情来,成为一代名臣,就需要借机压服那些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州县官员,他们二人也是互补互利。

破解那些官员的招数很简单,在巡抚衙门和铁路公司的配合之下,从北海弄来的那几百台放映机正好派上了用场,各个州府挨个播放北海的那些画面,而且朱由崧还特意派人采访了几个在铁路公司工作的人,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的工作感受,同样录制在赛璐璐胶片上,放映给百姓看。

此时百姓淳朴,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广告,在这种神奇的映画之下,只觉得既然有人现身说法,自然就是真的。

有了出路,什么族谱除名开除祖籍根本都是虚的,大灾之年,活下去才是重要的。

第五十三章 山东变局(中)

山东的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农业发展并不便利,不过却拥有多个优良港口,阳光充足,可以坐享渤海黄海渔盐之利,北通幽燕,南通苏杭,为商贾南北交流必经之地,因此在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之时,管仲便定下了重视商贸的国策,并且以此富国强兵,发展文明,成为了纵观春秋战国的大国之一。

春秋之时也是鲁商出现起点,到两汉之时鲁商发展成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明朝鲁商虽然不如晋商徽商那般名气,却也靠着漕运和盐贸发展成了大明朝一个不可小看的商业团体。

如今在山东商帮当中最具实力的有四大家族,第一就是孔家,孔家的一个分支来到山西都能够成为晋商八大家族之一,本家的实力自然也不可小觑,况且借着衍圣公的名义,在这尊奉孔教的社会,几乎无往不利,第二则是淄博桓台的苗家,是粮油作坊和盐商大族,第三则是潍县张家拥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