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至于原因,一是前景未定,投入巨大的精力,将来考不上功名,就是一次投资失败。二是投入周期太长,回报太慢。

所以,尽管想读书的人很多,但是,许多人却因此望而却步。

汉语拼音就是解决识字周期长的最好工具。

但是,仅仅是识字,还只是一个启蒙教育,距离能够科举甚至是获取功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无法进入仕途的。在这里的人看来,此前那些书,就算是白读了。

实际上,书哪有白读的道理?只是没有用到正地方而已。

第0045章 真正目标

贾珉的目标,也不是仅仅为了将来培养出来几个秀才、举人,而是为了给这些通过了启蒙教育的人,寻找一条新的活路。

这些人,将来将走专业技术道路,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需求极大,但是,又没有教育机构来培养的。

中土几千年来,就是只重文治,不重技术,直到现在,还是这个传统。

文化人多是在诗词文章中,寻找那种意境和感受,很少有人把精力集中在数字的准确和技术的进步上。

这个社会的技术传承,现在靠的是学徒制。

一个师傅,带上一个或者几个徒弟,世世代代地传承一门手艺。

铁匠,木匠,石匠,甚至店铺的伙计,都是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的缺点很多。比如封闭保守,同行之间是冤家。墨守成规,技术进步缓慢。周期长,几年才能出徒,把徒弟当免费劳动力使等等。

其实,许多手艺,就是那么一点儿诀窍,只隔着一层纸,一捅就破,根本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来学习的。

贾珉的真正目标,就是要办职业学校,培养手艺人。这样,不仅可以造福社会,还可以大赚特赚其钱。

卖技术,总是要比卖产品来钱快的。投入产出比,也是要比实业高得多的。

大德王朝的教育体系,基本上由两个系统组成。

一个是各县、府、省一直到国子监的官学系统,这是由官方主办的,叫官学。

另一套,就是从一些私塾到书院的私学系统,是由个人主办的,叫私学。

两套系统,都是收费的,没有义务教育之说。

无论哪套系统,走的都是精英路线,也就是为科举培养考生,为朝廷培养人才的。

由于最后能够进入仕途的是极少数,所以,把这两套系统叫做培养炮灰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的。

那种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后世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贾珉走的是技能培养的路子,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的。这条路,将来会取代学徒制,成为主流。

之所以要打贾府族学分院的牌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量的。

一是这不仅不会引起贾府高层的反对,还会得到包括贾母、贾政的竭力支持。

荣宁两府号称诗书簪缨之家,他们其实是很为此自豪的,时常挂在嘴边炫耀。

事实上,这个诗书簪缨之家,早就名不副实了。

现在的贾府,除了姑娘们还偶尔读点儿书,做做诗之外,男主子还有谁读书?

虽然有个族学,但也只是贾代儒这一个老童生在那里将就着。

学生们去了,也不过是应付差事,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宝玉、薛蟠、秦钟、金荣等在那里搞基的事儿。

师资力量不行,纪律松弛,学风又差,也没有个明确的办学目标,最后的结果,也不过就像贾母所说的那样:只是识得几个字罢了。

实在是对不起贾府这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

贾珉就是要在方秀才的刘家村那里,单独建立起一支力量。

这只力量,即是他将来的人才基地,也是对族学的一个挑战。通过这个,来证明族学就是个渣。

最后的目标,就是要接掌族学,改造族学。

不用他自己开口,到时候,就会有人主动地请他回去的。

族学只是他的中期目标,现在还不是太着急,所以,他有时间采取迂回战术,以代价最小的,最为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人们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常常会以为战争就是导弹发射、炮击、爆炸、攻占阵地、斩首等等。

这些固然是战争,但只是战争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

绝大多数的战争行为,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