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1/4页)

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和埋伏,让叛军异常慌乱。冲在前面的叛军调回头来想要逃出城去,而后面的叛军还在源源不断的涌进来,却又在城门口被陌刀军死死挡住,半步都前进不得……

终于,冲入冲内的叛军们,有脑子灵活的醒悟过来,大喊道:“这是朝廷的瓮中捉鳖之计,快些冲散城门口的陌刀军,和后面的汇合,逃出城去啊……”

而此时,冲入城门的一万七千余叛军,已经十不存三,伤亡惨重了……

第二五五章 又一桌麻将……

本章节由panpan0297为您手打制作

“贞观十三年四月初八,臣依段志玄老将军之计行事,诱叛军攻城,之后佯装不敌,任由叛军攻陷西门。之后在城内设伏,一举斩杀中计冲入外城叛军一万五千余人,俘虏近三千人。叛军气势为之大挫,迅速收缩兵力,退回杭州城外……”

“贞观十三年四月初八夜,左骁卫并右威卫三万余将士,在段志玄老将军的亲自率领下,由三千陌刀军打头阵,猛攻叛军营寨。与此同时,臣留三千将士守城以备不测,亲率杭州城内两千陌刀军及一万两千余血战余生的守城将士,同时从西门进剿叛军。前后夹击之下,叛军低档不住,开始零散逃窜……”

“贞观十三年四月初九清晨,历经一夜血战,平叛大军剿杀叛军两万余,俘虏近三万。余下两万余叛军残兵,固守杭州城西小孤山。

臣与段老将军合兵一处,得大胜之军近四万人,将小孤山之叛军团团围困……”

“是日夜,小孤山叛军开始大规模突围,四面八方杀声震天,防线四处告急。臣经再三思量,向段老将军建言,围三缺一,放松东边防守,任由叛军向东突围。之后由鹰扬卫沿途正面堵截,左骁卫及右威卫沿途掩杀。段老将军从善如流,当夜,历经血战之后,最后残余的包括叛将欧阳自明在内的一万五千余名叛军,仓皇从东面突围……”

“贞观十三年四月初十,正午时分,叛军逃至胳海县,意图乘海船远避吕宋之时,被鹰扬卫两万铁骑正面拦截。叛军逃命无望,竭斯底里,发动自杀式的冲击意图突破堵截。鹰扬铁骑遂果断出击,与叛军血战。

战至傍晚,臣随段老将军率领三万余将士抵达。与鹰扬卫合兵一

处,将最后八千余叛军团团包围……”

“臣思之再三,不愿再多造杀孽,遂命人劝降,言奉旨平叛,仅严惩首恶,从者不究。除欧阳自明等叛将的千余亲兵之外,余者尽降……”

“四月初十夜,鹰扬卫发动最后之一击,斩杀顽固叛军九百六十八

名,叛将首领,淮南道都护府副都护李泽明、长史欧阳自明被俘,江南道都护府长史陈文远畏罪自尽。自此,杭州叛乱彻底平息……”手中拿着杭州呈上来的奏折,李世民沉吟不语。按理说,江淮两道的叛乱,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平定下来,李世民应该高兴才是。然而,此时他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笑容。

按照朝廷的编制,每个都护府的大都护,都是由朝中勋贵遥领的。也就是由在朝廷任职的大臣们挂上大都护的职务,但是实际上都护府的控制权,都是在副都护的手中。江南道副都护,自贞观十年起便一直告病在家,江南都护府的一应事务都是长史陈文远在打理。如今陈文远畏罪自尽,江南道的罪状便肯定是由他一个人扛了;淮南道都接府的副都护李泽明,长史欧阳自明都被生擒,让这两个二、三品大员背黑锅,分量也足够了。最让李世民闹心的,依然还是对江志轩的处置决定!

虽然已经定下了如何处置江志轩,可李世民还是希望让他先将苏杭局势理顺了之后再说。如今江淮两道刚刚经历战乱,很多事务都还不曾恢复。若是任由各地的地方官员自把自为,这些地方还不知道要乱多久。而有江志轩挂着一个钦差的头衔,呆在杭州那块地方,监督着两道的战后恢复,肯定会好很多。

除此之外,李世民心中还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他希望江志轩能利用好钦差的头衔,趁着有段志玄率领的五六万大军坐镇、当地的官员们翻不起什么波浪来的时候,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尽快将欧阳兄弟及李泽民等人处理掉。因为一旦这些人被押送回京师来,在长孙无忌和东宫的斡旋下,说不定又会生出什么乱子……

有了这样的想法,李世民自然希望江志轩在杭州再多呆一段时间。

在李世民的谋划中,江淮两道的战后重建和恢复,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有了这一年时间,足够江志轩搜集证据,将那些祸害统统处理掉了。然而让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