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 (第1/4页)

十一娘挑了挑眉角:“这样说,大少爷这些日子都一直歇在三夫人屋里了?”

宋妈妈轻轻地点头,直了身子,恢复了刚才的声量:“三夫人不是支使着大少爷做这,就是支使着大少爷做那。大少爷一会要去给三夫人请大夫”一会儿要去抓药,一会儿家里的银子不够了要去银楼兑银票”每天忙得转得团团转。有时候和大少奶奶遇见了,也不过是点个头。

“不仅如此,三夫人还常常趁着大少爷不在家的时候对大少奶奶冷嘲热讽或指桑骂槐树一番,让大少奶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没个安生的时候。大少爷要是在家呢,三夫人就时不时地哭一上场,不是说自己命苦,到老了还要受儿子、媳妇的气,就是可怜俭哥儿受了大少***连累”连个媳妇都说不上。等她死,怎么有脸去见徐家的列祖列宗的。

“这样闹了几天,大少奶奶算着殿试的日子过了,就差人请了方家舅爷来。两个人在屋里说了大半天的话,方家舅爷连声招呼都没有打就走了。”

十一娘想到小丫鬟拿了方氏的对牌才敢行事,又想到杏娇看方氏的脸色才敢去倒茶……思付道:“三夫人回来以后”就这样每天闹腾,没干点别的事?”,宋妈妈有些不解,揣测着十一娘的心思道:“三夫人回来后哪里也没有去,每天就在家里,逼着大少爷休妻。”

十一娘见她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沉吟道:“要是我没有记错,三井胡同的这些妇仆,好像都是大少***陪房吧?既然是大少***陪嫁,徐家一不给月例,二不负担嚼用。三夫人有什么事”只是指使不动吧?和你说话的这些小丫鬟都是些什么人,你可打听清楚了?”

宋妈妈明白过来,忙道:“我也是怕方家的陪嫁向着大少奶奶说话,所以特意挑了跟三夫人从山阳回来的小丫鬟说话。据说三井胡同服侍的人虽然大部分都是大少***陪房,可大少奶奶对她们这些在三夫人面前服侍的人却很是恭敬,正屋里传出去的话,从来不曾怠慢。语言中对大少奶奶都很是推崇。说大少奶奶不愧是江南的书香世家出来的,行事做派、谈吐举止处处透着读书人的温文尔雅,大方从容。”

十一娘听了,就轻轻叹了口气。

宋妈妈则跟着苦笑。

三夫人既然想休了主持中馈的媳妇,这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媳妇手中的权利收回来,然后把媳妇拘在家里,身边得力的人想办法打发出去,再想办法扣几顶诸如“不孝”之类的大帽子才是。这样只间一味地在口头上狠又有什么用?

现在大少奶奶搬了救兵来,只怕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平息的了?

想到这里,她不禁道:“,夫人,您看这事,该怎么办好?”

在宋妈妈心里,三夫人这样背着太夫人、十一娘折腾固然不对,可方冀这样上门嚷着就芳对徐家的大不敬,徐家怎么也不能示势,要不然,岂不随便什么人都能跑到徐令宜面前叫嚣一番?

“侯爷正和太夫人商量这件事。”十一娘理着自己的思绪,免得等回太夫人问起来答不上来,或是答得让太夫人不满意,“先回去听听侯爷和太夫人怎么说了再做打算吧!”,也是”天塌下来了还有侯爷和太夫人。

“是**瞎心了。”宋妈妈笑着,提了木桶里用棉絮保温的青花瓷提粱壶给十一娘继茶。

“不用了。”十一娘摇了摇手,“快到荷花里了,我等会还要去给太夫人回话。”又道,“我还有些事要好好地问问你。”

宋妈妈放下提粱壶,恭敬地应了声“是”。

马车到达荷花里的时候,玉版带着七、八个小丫鬟,提了大红的瓜型宫灯在垂花门口等她。

随车的婆子刚放了脚凳,玉版就迎了上去,亲自扶十一娘下了马车,低声道:“侯爷和太夫人正等着夫人呢!”

十一娘点头,换了青帷小油车,去了太夫那里。

只有杜妈妈一个人在屋里服侍。

太夫人示意十一娘在自己身边坐下,杜妈妈倒了茶,掩了榻扇门退了下去。太夫人立刻道:“老三媳妇在家吗?”

“在家。”十一娘传达着三夫人的推脱之词,“可能走路途太远,从山阳回来的时候……”,她的话还没有说完,太夫人已朝着她摆手:“这里又没有外人,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就不要说了。”,十一娘低声应“是”,尽量不带立场、简明扼要地回答着太夫人提问,最后,她适时把徐嗣勤的意思传达给了太夫人和徐令宜:“……勤哥儿说,谣言止于智者。他不想休妻。”

徐令宜听着直皱眉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