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怎么不说话了?”他忽然转过头来问我。

我微笑着说:“这是皇上的江山啊,看的人激情澎湃。”

他点点头,带出一丝自信的微笑,不再言语。却不知道我这一句皇上,是提前叫他的。

“不如下去走走吧。”他忽然对我说,刚才狂热的表情消失了,带着一点愉快的兴致勃勃。

我早就不会再扫他的兴了,再说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我想再在我的家乡走一走,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镇江的风物了。

我们乘了一只小船,在西津古渡上了岸。(西津古渡原名金陵津渡,始建于六朝,兴盛于宋元,有千年历史,至今仍然存在,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大家去镇江可以去看一看,是极有风味的老街)

“这古渡恐怕有八百年了吧。”他挽了我的手,沿着西津走着,看着江上的点点灯火,发起了怀古之思。

我吃惊的看着眼前的古渡——原来我在三百年前看到的和三百年后看到的是如此不同,周围没有了小区住宅,只有江枫渔火,竟是如此古朴自然。

“是啊,”我已经不太习惯和他这样亲密了,“这是六朝时候建的吧,健康(南京)在六朝时候做首都,镇江也就兴盛起来了。”

他捉住我的手,整个包裹起来,他的手心很温暖。我也没有挣扎。

“这三月底,晚上还是有些凉的,”他从容的说,“张祜似乎有首诗是写这里的,我记得不大清楚了,你可知道?开头好象是小山楼什么的。”

我笑了起来:“爷也有记不住的时候?是考较我的吧。那首诗是这样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他微微愣了一下,又看了看远处,说:“这诗,写的是一点也不错啊。”

我们顺着人群,走到了城中最热闹的地方。茶肆酒楼到了晚上还是灯火通明。他不是喜欢热闹的人,正要走时,忽然听到前面有人大声喊:“老四,老四,过来。”

原来是老四的老爸,难怪喊的那么肆无忌惮。

康熙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斯文儒雅的样子。听老四招呼他为“张公子”,我才猜到他可能是张英宰相的儿子,张廷玉。果然没错。人多的地方又不好见礼,一个外臣,一个家眷,一对父子,这真是奇异的组合。

“我还正嫌和衡臣两个人不够热闹,正好就撞见你了。好的很,巧的很。”康熙高兴的说,和他儿子喜静的脾气不同,康熙是越热闹越开心。

做儿子的不敢让老子不开心,只好陪着康熙继续逛。

“阿玛出来,只带衡臣一个文臣,不太谨慎吧?”胤禛低声说,头上已经细细的冒出汗。

康熙一乐,说:“你也是皇孙贵胄,出来只带一个女人,岂不是更不谨慎?放心好了,我只是叫他们都别让我看见罢了。”

他又把目光放在我的身上,说:“别那么多礼了,今天大家就像小户人家那样乐一乐。老爷我请儿子媳妇吃酒楼。”

他自己先乐的笑了起来,可能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说起来真是又别扭又滑稽吧。

于是我们就进了一家叫多景楼的酒楼,这多景楼是甘露寺的名胜,三国时刘备与孙权曾在那里观临天下。可见这老板口气不小。

但吸引康熙的是那对门联。“今日闲情还小酌;他年物华重复来。”(这是上海一家叫溢香阁的小饭馆的对联,拿来一用)

“好啊,好。”康熙似乎颇多感慨,“如此闲情,正和我心啊。”

我们到了楼上一间临窗户的单间雅座里。康熙坐主位,胤禛坐在左手边。张廷玉与我都站着。

“这是做什么,衡臣,来,坐我右边。胤禛,让你媳妇坐下。”康熙站起来,将张廷玉拉着坐下。

胤禛也让我坐在他身边。

有堂倌来请康熙点菜。

“老爷,想吃点什么?”堂倌一张口,我又是一阵激动——听到了久违了的镇江话,那叫一个亲切啊。

“我们是外乡人,你们这里有什么特色菜?”康熙问。

堂倌立刻天花乱坠一通。只可惜那三个家伙竟没有怎么听懂。

“那就上你刚才说的前两样和最后两样吧。”康熙微笑着说。

堂倌显出为难的神色:“这个,老爷恐怕搞错了。那前两样都是饭,后两样都是茶。”

大家都憋住了不敢笑——谁敢笑皇上?饶是康熙自己先撑不住笑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