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1/4页)

�勖歉缮弦煌耄 �

正德说着端起面前的酒碗,周重也不敢怠慢,当下也端起来与正德一饮而尽。喝完之后正德立刻招呼周重吃菜,毕竟他准备的是烈酒,空肚子喝酒的话,人很容易就会醉倒。

一碗烈酒下肚,周重也感觉放松了许多,这时他也看出来正德已经从之前的激动中平静下来,当下想了想开口道:“陛下,草民这次来京城准备了几样特殊的礼物,其中火炮和望远镜已经献给陛下,不过另外还有几样特殊的礼物,希望可以当面送给陛下。”

得到了火炮和望远镜后,正德已经对周重剩下的礼物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听后脸上也是一喜,当下开口道:“快!快点呈上来,我听吴山说过,你不但准备了火炮,而且还有两种佛郎机人带来的粮食作物,样子十分的新奇,朕早就想见一见了!”

看到正德皇帝只把玉米和番薯当成两种新奇的粮食作物,周重却是心中暗笑,不知道自己把番薯和玉米的栽种优势,以及惊人的产量讲出来时,正德会是什么反应?(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 粮食大计

除火炮之外,剩下的礼物体积都不是很大,谷大用亲自检查过后,已经全都送到大帐里了,所以看到正德问起玉米和番薯,周重立刻从那堆礼物中拿出一个一尺长的小箱子,打开之后,里面放着几根玉米和几块番薯。

只见周重先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拿出来放到桌子上,结果还没等他开口,正德就伸手把玉米拿起来在手中把玩道:“这种粮食倒也稀奇,竟然长的这么大,而且颜色也如此艳丽,看起来倒像是黄金一般。”

看以正德只注意到玉米亮丽的颜色,周重也不禁苦笑一声,正德本来就不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再加上从小长于深宫,没有接触过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看到玉米时,自然不会想到这种作物的产量和种植等方面。

想到这里,周重一脸郑重的对正德皇帝道:“陛下,您手中的这种作物名叫玉米,外表漂亮还只是其次,关键是这种作物比较耐旱,十分适合我大明北方一带栽种,而且玉米的产量极高,草民在双屿港开辟了一块土地试种,结果仅仅半年时间,亩产就达到了五百多斤,相比之下,北方小麦的亩产却多在两百斤之下,若是能……”

周重的话还没说完,坐在他对面的正德皇帝却忽然站了起来,脸上也满是激动之色,只见他双手扶着桌子,身体前倾急切的问道:“周重,你说的这些话可是真的,?玉米的亩产真的可以达到五百多斤?”

正德虽然不喜欢处理朝政,但并不意味着他就真的把朝政完全放手。其实恰恰相反。内阁每天都会送一批奏折入宫。这些奏折在经过司礼监的处理后,正德皇帝都要亲自再看一遍,所以他对于大明国内各方面的情况也是十分了解,现在听到玉米这种逆天的作物,自然也明白其中意味着什么,所以由不得他不激动。

“启禀陛下,周重敢以项上人头保证,玉米的亩产量绝对没有半点水分。而且在玉米收获之时,吴山和马亮他们这些人就在当场,他们是亲眼看着玉米打下晒干称重,所以陛下若是不信的话,可以向吴山他们求证!”周重早就做好了准备,当初让吴山他们参与玉米的收获,就是为了给自己做个人证。

“当然了,草民只是在南方的双屿港种植了一季,因为土壤和环境不同,若是把玉米移植到其它地方。产量应该会有所波动,不过草民认为就算产量再怎么波动。也要比小麦的产量要高一些!”周重最后又补充道,他可不敢把话说死,毕竟面前这个人是大明的天子,和他说话最少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好!太好了!既然吴山他们亲眼所见,朕自然不会怀疑!”只见正德激动的帐篷里来回走动几趟,脸上也露出几分兴奋的潮红,同时口中又喃喃自语道,“若是能够把玉米推广开来,那么在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甚至是陕西这些地方,每年就能增加大批的粮食产量,甚至整个北方都不再依靠从南方运粮,这不但节省了大笔的开支,而且有了粮食民心也就稳定了,日后就算再出一个安化王,朕也不用担心百姓会跟随这些乱臣贼子造反了!”

正德再怎么胡闹,他也是一国的帝王,对于自己的江山社稷比任何人都关心,每当国内传来造反的消息时,他也是十分的牵挂,而且他也知道,大明的百姓若非实在活不下去了,他们也不会冒险造反,所以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有粮食,而周重送来的玉米刚好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甚至毫不夸张的说,玉米的作用简直可以和百万大军相比。

看到正德见到玉米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