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 (第1/4页)

狗子爹虽然腿瘸了,但却毕竟年纪大了见识也多,对官府的话也一向不怎么相信,所以他才不会像狗子那样轻易的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听到老爹的话,狗子也一下子蔫了,别看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但是只要老爹在的一天,那这个家就得由老爹做主,他这个做儿子的根本不敢多说一句。不过他心里依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就算官府不能全部兑现诺言,只要能够兑现一半,也比现在他们在城下挨饿等死强,毕竟天知道官府里的存粮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狗子坐下来和自己的婆娘草儿,以及几个弟弟妹妹嘀嘀咕咕说着官府让他们迁移到南洋的事。其实不单单是他们家,整个灾民营地都在讨论着这件事,其中像狗子这样的年轻人性格冲动,又是最受不了饥饿的折磨,所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对迁移的事十分动心,一个个都是满脸兴奋的讨论个不停。

相比这个年轻人,像狗子爹这样年纪大一些的人却都对这件事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他们经历的事情多了,而且以前也吃过官府的亏,这也让他们很难相信一般都习惯盘剥百姓的官府,竟然会提供那么优厚的条件让他们迁移,甚至在不少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陷阱,天知道那些官府的人会把自己运到哪里?

也正是对官府的怀疑,再加上故土难离的乡土观念,这使得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不太相信这件事,同时他们也要求自己的子侄不许去报名,这也导致了在迁移百姓的告示贴出来后,竟然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敢报名。

不过官府对这件事好像并不着急,因为上头早就料到了灾民的这种反应,也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食物诱惑,比如城外的粥棚在原来的基础上,忽然又多出了几个移民粥棚,只要是愿意迁移到南洋的百姓报过名后,就可以领到官府的凭证,有了凭证就能到移民粥棚里领饭,每人可以分到一碗插筷子不倒的稠粥,甚到还有一块咸菜疙瘩。

这个措施一出,立刻引得不少灾民纷纷报名,毕竟看着自己碗里能当镜子的稀汤,再看看那些报名的人手里的稠粥,两相对比之下,更让喝着稀汤的人感觉饥饿,很多人就是因为受不了饥饿的折磨,脑子一热就去报了句,可是只要一报名,那他们可就身不由已了,再想反悔可就晚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章 安东卫

河南府的灾民招收进行的十分顺利,毕竟一边是饥饿的折磨,一边是食物的诱惑,很快就让绝大部分灾民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在官府的组织下,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甲内的百姓互相监督,若是有逃跑者,全甲都会受到严惩。

编好保甲,这些灾民就在军队的护送,或者说是押送下沿着黄河一路向东,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双脚走路,运气好的时候也能坐上一段筏子沿河而下,十几万人的迁移队伍绵延了数十里,路过的州府虽然接到命令配合移民,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给移民提供的食物几乎都是打了折扣,不过好歹也能让这些移民吃上口饭,不至于饿死。

不过有饭吃并不意味着不会死人,洛阳府十几万的灾民向东迁移,而且大都是要靠自己的双脚走路,几乎每天都要走上数十上百里,这就使得一批老弱病残最先被淘汰,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去世,孩子们受到大人的严密保护,或坐在独轮车上或被背在背上,但依然不时有孩子生了重病,挨下来就能活,挨不下来就只能为道路两侧增加一个小坟包,至于老人和病弱者,死在迁移路上的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迁移路上的死亡,所有人都表现的十分淡然,哪怕是那些亲人去世的灾民,在大哭着埋藏了自己的亲人人,依然会搀扶着继续上路,因为他们在选择做移民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毕竟大明建立之初也有数次大迁移,山西大槐树下更是载满了离别。距离明初的大移民才过去还不到百年,民间的百姓对于迁移之苦也并没有忘记。这也是当初狗子爹那些人为什么不愿意迁移的原因之一。

移民并不仅仅是洛阳一地,黄河的水灾也涉及到周围的其它几个州府,只是这些州府的受灾人数比洛阳要少一些,不过这些州府的灾民也同样被食物引诱着走了移民之路,而且慢慢的与洛阳移民汇合成一股,最后形成数十万人的大移民,为了防止这些灾民发生变乱。正德亲自下令派出上万的军队监视,同时也维持灾民队伍的秩序。

等到这些灾民到达卫辉府时,灾民的前进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沿着黄河前进,而是开始向正东方向笔直前行,一直快到了年底之时,这些移民才终于到达了海边的目的地。也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