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听到这里,王守仁终于明白杨统他们宴请自己的原因了,毕竟他也是为官多年,当然十分清楚官场上的南人与北人之争,虽然他觉得这种争斗十分无聊,不过他毕竟身在官场之中,无论如何也脱不开这种争斗。

另外他也终于明白皇帝陛下为何会忽然下旨将自己调到四海总督府任职,估计这也是那位年轻总督的主意,为的就是让自己平衡一下总督府中南人与北人之间的实力,毕竟现在北方官员占据上风,调他这个南方官员来这里,用意自然十分清楚。

只是让王守仁十分奇怪的是,自己在官场上并没有太大名声,为何那位周总督会对自己有那么大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平衡南北双方的实力?要知道在北方官员的头领之中,一个是曾经做过内阁首辅的焦芳,另外一个虽然化名张余,但是总督府的官员人人都知道,他就是之前辅助刘谨的户部尚书张彩,这两人可没有一个易与之辈,哪怕是王守仁一向自信,但是在面对这样两个对手时,也不免心中没底。

既然明白了周重调自己来总督府任职的原因,同时也知道那位年轻的总督大人并不是传言中那样一个佞臣,而是一个胸怀大志、忧国忧民之人,在这样的人手下任职,对于王守仁来说,绝对是一个一展抱负的好机会,所以一时间他也是心情舒畅,在酒桌上也不免多喝了几杯,最后更是大醉而归。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守仁正式担任四海总督府治下的按察使一职,同时也与杨统一起,成为总督府南方官员的代表,不过王守仁在刚开始并没有与焦芳、张彩正面冲突,甚至还特意向周重请示之后,在正式上任的第三天就乘船去了台湾,开始对那里进行实在考察,同时也能更加直接的观察当地的吏治和民生。

考察完了台湾之后,王守仁依然没有加来,而是去了南洋的马六甲和旧港,看样子他是打算把整个四海总督府治下的土地全都跑上一遍才回来。这让杨统那些南方官员十分失望,毕竟王守仁不在,他们依然没办法与焦芳、张彩争斗。

而以张彩为首的北方官员也十分得意,毕竟在他们看来,新来的那位按察使虽然是南方人,但却是个软蛋,上任之后不但不敢与他们正面争斗,反而还逃到了台湾那里,这样的人根本不足为虑。

不过同样是北方官员之首的焦芳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看来,王守仁放弃与他们争斗并不是怕了他们,而是把按察使的政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在王守仁心中根本没把南北之争当做一回事,南方官员之中有这样胸怀大志之人,看来日后他们北方官员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压制南方官员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 王阳明与唐伯虎

王守仁花费了近半年时间,足迹踏遍了台湾各地和马六甲,在那两块大明新占领的土地上,王守仁看到无数从中原迁来的汉人百姓在那里繁衍生息,落眼处全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心的笑容,与大明国内那些大部分穷苦麻木的百姓相比,王守仁觉得这两地的百姓才真正的活了过来。

台湾府现在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移民到达那里后就会分到一块田地,勤劳的百姓就在自己的田地上辛勤耕种,前年的番薯和去年的玉米都在这里都取得了巨大的丰收,使得整个台湾府变成南方一个有名的粮食产地,这里出产番薯干和玉米已经开始卖往大明各地,另外还有番薯酒、粉丝、玉米面等二次加工的食品,也开始成为台湾府的重要物产。

相比台湾府的农业,马六甲那里则是以商业为主,大部分人都在从事着与商业有关的工作,毕竟那里本来就是商业港口,港口的收入占整个马六甲收入的八成还要多。而且在马六甲这里,王守仁真正的见到了周重口中所说的情景,这里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总人口的三成,剩下的七成全都是以工商为业,但是这里的粮食却可以实现自足,而且这里的百姓比台湾府的百姓还要富足,由此可知,周重提出的以工商业养活大部分百姓的想法,绝对是可行的。

通过对马六甲和台湾府的全面考察,使得王守仁也是收获良多,特别是对工商与农业之间的有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辅助周重完成对大明改造的决心。

当然了。王守仁这一路上遇到也并不都是让他高兴的事。在台湾和马六甲的一些地方,他发现当地的一些官员大都是初入官场,对于如何管理好治下的百姓并没有太多的经验,结果就使得的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变成了一团糟,甚至更有些官员觉得天高皇帝远,自己治下的土地十分偏僻,于是干脆做起了土皇帝。对治下的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