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 (第1/4页)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9…5…7 22:33:17 本章字数:4139

荷兰大使范霍恩•凯奇伯爵的话里所说的前任荷兰大使之事牵涉到一桩尘封已久的往事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入主中原刚刚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种兴奋的态度接待了他们。但荷兰人遇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都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此,当时的大清皇帝顺治很是高兴地同意了荷兰人的要求,准许荷兰人在广州一代设立贸易商行,从事商贸活动,不过到了康熙年间,由于三藩之乱和平台的需要,大清再次锁国,迁界靖海,从而中止了荷兰人在广州开设商行的权利,到康熙二十七年康熙老爷子下令开放部分海禁,允许少量外国商船停靠广州等少数几个港口,但是并没有再次同意荷兰人提出的设立商行之要求,到康熙三十七年胤祚开始大规模海外贸易之后,更是连外国船队进入中国港口的权力都取消了。

无论是按照当时的欧洲外交惯例还是按照中国的礼教,怎么看都是大清有亏于荷兰人,毕竟当初荷兰人完全放弃了所谓的尊严,答应了大清的条件,而顺治帝也下了明诏同意荷兰人的请求。只是到了康熙老爷子手中,荷兰人才被赶出了中国,甚至连个解释都没有。这一点对于研究过大清与荷兰交往史地大清官员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当范霍恩•凯奇伯爵提出了此条承诺之时,大清官员们脸上不禁有些悻悻然,可一时间也找不出个好的解释来,谈判场面顿时静了下来。

按理说,荷兰人的做法是对英格兰的出卖。可英国大使范弗斯特•格林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默默地看着有些子不知所措的大清官吏们。诚亲王允祉早就是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了。一眼就看出这是英、荷两国商议好了的对策之一。只要大清同意了荷兰人的请求,这国门一开,英国佬必然毫不介意地来上个东施效颦。也玩上这么一手,得。大清到最后只能落下个满盘皆输地局面。这场谈判要是输了,别人或许没事,允祉自个儿的屁股可就保不住了,胤祚一板子打下来,指不定允祉就得跟老八一道做伴去,这等结果可不是允祉想要的。

通译地翻译刚完,允祉眼珠子一转,沉吟了一下道:“范霍恩伯爵阁下,关于你所说地承诺问题。我大清表示欢迎。互设大使馆本就是贵我双方的共识,这一条我大清自然是毫无异议的。嗯。考虑到贵我两国地传统友谊,鉴于贵我两国之间距离遥远,海路艰辛,我大清实不忍贵国商人远涉重洋,因此,我大清本着与人为善的缘由,决意到贵国设立贸易商行,双方可以凭此互通有无,保持良好地和睦关系,这是我大清对朋友应尽的义务,还请大使阁下不必介怀。”

允祉这番话绕来绕去,到了末了又转回到大清一方所提的方案上来了,还一副完全是为荷兰着想的样子,登时把范霍恩•凯奇伯爵给噎得够呛,憋得脸都通红了,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没奈何,只好丧气地坐了下来。范弗斯特•格林见势不妙,忙紧接着开口道:“尊敬的亲王殿下,很高兴贵我双方能达成了互设大使馆的第一个共识,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方相信贵我双方一定能达成所有的共识,我方提议转入下一个议题:我方提请贵方同意开通广州、青岛、天津三口岸,作为双方友好贸易地场所,请贵方转呈大清皇帝陛下批准为荷。”

“嗯?贵我双方如今不是正在贸易吗?我大清每年跟贵方贸易地船只多达近千艘,这开放港口怕是没有必要吧,何必多此一举呢?我方向来是本着为朋友尽力自当不遗余力的原则,宁愿吃点亏,也不能让朋友受了委屈。孟买、巴达维亚离我国近,离贵国远,唔,算起来还是你方亏了一些,这样好了,我方可以派遣船队到贵国直接交易得了,大使阁下以为如何?”允祉揣着明白装糊涂地道。

开什么玩笑?就目前地交易模式而言,东印度公司好歹还能赚到些钱,一旦大清那些庞大的船队到了欧洲,别说英格兰刚刚兴起的工业化生产要破产,东印度公司只怕也撑不下去了。范弗斯特•格林简直快气疯了,若不是顾忌着这里是大清,只怕早就对允祉提出决斗的请求了,可面对着允祉那张笑脸,范弗斯特•格林还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实在是找不出个太好的理由来拒绝允祉的“好意”,不得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