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因为庞劲东对纪检内部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只能通过这种很笨的方法确定304室的具体位置。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庞劲东终于在一扇窗户里面,发现了金承宇的身影。

“这就好办了!”顺着304室窗户的朝向,庞劲东一步一步的向远处走去,仔细的观察环境,以寻找一个隐蔽的狙击点。

让庞劲东十分扫兴的是,附近一带十分繁华,难以找到这样的地方。庞劲东继续走下去,发现了一个正处于停工状态的工地,完全符合各方面的要求。

这个工地隐藏在一排高耸的广告牌的后面,庞劲东仔细观察这些广告牌,最终发现通过两块广告牌之间的一条缝隙,刚好可以看到304的窗户。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工地到304之间的距离,已经超出了手枪的有效射程。

庞劲东在国内只有从别人手里缴获的两把手枪,此外再无任何可以使用的武器,更没有武器来源。如果有一把哪怕是最普通的狙击步枪,庞劲东都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而现在却只能设法充分利用手枪。

事实上,手枪子弹在这个距离上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但是加速度带来的惯性已经完全降下来,弹道变得完全无法预料。

庞劲东想来想去,最后设计了一样东西,在网上把图纸给尼克发送了过去,让他尽快找工厂制造出来交给自己。

东西很快就到了庞劲东的手里,从外表看只是一根很细的普通钢管,长度在一米左右。但是熟悉的人却知道,这根钢管是用最好的无缝钢管制造而成,外面包裹着碳纤维,内部刻有复杂的膛线。

其实这个东西就是一根枪管,只不过是用来接在手枪上以增加射程的。

这根加长枪管是用安装消音器的地方,与手枪连接到一起的。因为毕竟不是一个整根枪管,连接处必然存在缝隙,使得火药气体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泄露,因此射程比同等长度的枪管要差,但是却也足够了。而且庞劲东通过精心设计的膛线,弥补了子弹在弹道上可能出现的误差。

尽管这个东西怎么看也都会让人联想到枪管,但是单独的时候却毕竟不是一支真正的武器,因此海关予以放行了。

庞劲东把这根钢管接在手枪上之后,首先做的并不是立即狙杀金承宇,而是对手枪进行试验。

经过如此改装的手枪,不仅仅是射程增加了,弹道特性也发生了改变。对于这种远距离精准射击,绝对不是简单的把枪口对准目标就可以了。庞劲东必须对枪支自身及其弹道的特性予以充分的感受和测算,然后据此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射击方式,例如需要预留多大的提前角。

很显然的是,在真正使用的时候,最佳的射击机会可能只是一瞬间,绝对没有可能边用边摸索,因此这些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做足。

庞劲东大致测算了一下狙击点和304室之间的距离,驱车来到野外一个无人的荒地,设立一块很大的标靶之后,再到同样距离之外,对准标靶的中心开了一枪。紧接着,庞劲东回到标靶前,查看子弹的实际落点。

第二十九章 远程狙杀

如此往返经过五次之后,庞劲东从感觉上已经掌握了弹道特性。

其实真正想要掌握弹道特性,仅仅五次试验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庞劲东有着十分高超的水平,至少也需要几十次的试验,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但是庞劲东的手头却没有那么多的子弹。

那两支枪在缴获来的时候虽然都是满膛,也不过只有十几发子弹而已,由于没有地方可以补充,打一发少一发。庞劲东之前已经用过几次枪,又要尽可能的为今后留下几发,因此不敢过多浪费。用五发子弹试验已经是起码要求了,庞劲东本来还想尽可能的压缩,但实在无法做到。

突然之间,庞劲东很怀念做雇佣兵时,那种挥弹如雨的感觉。

一发子弹并不值钱,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会显得弥足珍贵。

同样是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使庞劲东无法采用一些方法,消除武器可能带给警方的线索。不过非常幸运的是,那两个新加坡星龙帮成员已经回国了,因此警方即便找到了子弹的来源,也无法找到子弹的去向。

由于一些廉价侦探推理小说的影响,很多人天真的以为用冰做的子弹,可以杀人于无形且不会留下任何线索,与之类似的还有冻牛肉做的子弹。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实则大谬不然也。

底火在被击发时产生的化学热能,和子弹与枪膛摩擦时产生的热量是相当高的,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