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那就好”,她并没质疑,哪怕牟翊是胡诌的,也可以让将士们安心一点。

城墙上风大,比城下要冷得多,俞宛秋只站了一会儿,赵佑熙就催着说:“你快回去吧,你身子弱,就在屋里待着,不要出来了。”

“好”。她答应着,小心地走下一级级台阶。

眼看就只剩几级了,城里忽然传来惊人的喧哗声,俞宛秋心里一慌,没注意脚下,踩了个空,茗香伸手去拉,结果更糟,两个人连滚几滚,一起摔倒在地。

“奴婢该死,太子妃您没事吧?”茗香急忙爬起来搀她。

俞宛秋嘴里说“没事”,其实脚踝那里已经在隐隐作痛。

赵佑熙很快从城墙上走了下来,俞宛秋拉着茗香闪到一旁的小巷。等赵佑熙带着人走过去了,才扶着茗香慢慢跟在后面。

茗香满脸抱愧:“太子妃,您的腿能不能走?”

俞宛秋咬牙道:“能。等下回去你给我揉揉,可能崴了一下。”

“那我们这就回去吧。”

“先去那边看看情况。”

她心里很着急,害怕刚刚的声音是城里的居民在闹事,要是那样的话,麻烦就大了。

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两天前还是梁国的,城里的许多居民两天前还是他们的敌人,曾跟梁国守军并肩作战,一起抗击过他们,对于赵军,他们可能存着很强的抵触情绪。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赵军会先放出各种优惠政策,甚至施米施粥来安抚当地百姓,慢慢收服他们的心。可这次情况特殊,他们才一进城就要封城,所有的粮草必须先保证军队的供应,城中百姓的生活只能自行解决。富户还好,家里总有些存粮,穷家小户,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有的必须出城谋生,或去城外交易,封城,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

城外有强敌,城内有乱民,想着这些,俞宛秋不只腿痛,连头也痛了起来。

同人卷 第二百四十八章 见贤思齐

第二百四十八章 见贤思齐

俞宛秋猜得没错。的确是城中百姓和在路口设卡的驻军扛上了。

既然要封城,城门下面是不许人靠近的,在几百米外就设立了关卡,再几百米又一道,现在闹事的地方,听声辨位,应该就在第一道关卡处。

等俞宛秋扶着茗香赶到时,那儿已经围满了人,嘈杂之中,有几道声音特别响亮:“不开城门,想把我们饿死在里面啊。”

“好端端的,又没开战,为什么封城?”

“赵国人滚回赵国去!”

“哪有赵国?不过是乱臣贼子!”

“我们是梁国百姓,凭什么要听乱臣贼子摆布?”

为了不暴露身份,俞宛秋把风帽压得低低的,仅露出两只眼睛,在队伍边缘慢慢移动,专找那些交头接耳的人身后站,“偷听”了一会儿,大抵搞清了是怎么回事,不由得大松了一口气。

谢天谢地。肇事者并非梁军的潜伏部队,也不是残兵游勇,而是某条街道的几十个男人结伙,想让赵军开恩准许他们出城谋生,否则就接济他们一点米粮。

至于大声讨伐“乱臣贼子”的那几位,则是附近书院的学子。

赵国军队从不侵扰书院,每次进驻某地,都会派人带上礼物去书院慰问,让他们只管正常上课,决不会有一兵一卒进入书院的地盘。也因为如此,衢州的书院一直没停课,学生甚至比平时还多,因为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书院最安全。

没想到,关键时刻,却是这些文人学子出来捣乱。他们一般家境较好,不愁吃穿,所以不会在“让不让出城”上做文章,而是直接上升到“乱臣贼子”的高度。他们这么一喊,开始闹事的那批人反而不敢吭声了,就怕惹祸上身。

俞宛秋对戚长生低声交代了几句,于是暗卫出动,几个头戴文士巾、口沫横飞的家伙很快就不见了。

再次看到戚长生,俞宛秋不放心地问:“没把他们怎样吧?”

戚长生回道:“没有,遵照您的吩咐,把他们送回书院交给他们先生了。”

此番举动后,赵佑熙也发现了她的存在。派人把她叫到一处临时议事厅问:“你看,那些吵着家里无米下锅的人,要不要分一些粮食给他们?”

俞宛秋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此例一开,军粮很快就会分光的。不是我们狠心,实在是惹不起,分了第一个,就不愁第二个,到时候满城的人都提着口袋来了,不管真贫假贫一起吵着要,能白拿谁不拿?再说还不知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