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 (第1/4页)

戚长生垂首回道:“是。”

她皱眉追问:“夹杂在里面的爆炸声又是什么呢?把很多鞭炮捆在一起扔进来?”

茗香在身后嘀咕:“那么高的墙,怎么扔得进来。”

所以,梁国不只有类似炸药包之类的秘密武器,还使用了抛石机?

这个领悟让俞宛秋既惊且惧。一旦在冷兵器对垒中加入了火器、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发生显著变化。赵国军队本就没有胜算了,若是敌方还掌握了如此利害的武器,赵军必败无疑。

她的夫君武艺超群,以前她相信,无论结局如何,他起码能保得自身安全,所以她“有恃无恐”。可现在,她连这点自信都失去了,赵佑熙武功再高,终究是血肉之躯。

穿越到异世的最初几年,为了尽快融入这个时代,她翻阅了沈府藏书楼中几乎所有具实用价值的文献,比如《兵史通略》,《历代兵器考》。因为沈府重文轻武,这些书都放在最不显眼的位置生虫发霉,书页多有不全,但她还是能肯定,里面没有诸如“火药”、“火球”、“火箭”、“火蒺藜”等字眼。

也就是说,这个会发出爆炸声的玩意儿,是梁军最近才捣鼓出来的新式武器。

火药是唐朝发明的,发明者乃是道家的术士,他们的本意是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谁知误打误撞,用木炭、硫磺和硝石制成了“黑火药”。黑火药在唐朝时主要用在杂技表演,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特技。

火药于北宋初期投入战争,用于制作火箭,制作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上火药筒,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去。

到了明代,人们又发明出一种叫火蒺藜的武器,就是在黑火药中加入助燃的沥青和有毒的砒霜,再塞进一些有刺的铁蒺藜,就成了“火蒺藜”。

“火蒺藜” 装有引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向敌人,射程比较远,不仅可以让人灼伤中毒,还能把人刺伤、刺死,所以是相当厉害的。

可问题是,现在不是明代,而是梁朝,在时间上只相当于南宋末年,这个时候是没有火蒺藜的,梁国的一切文献记录也没见爆炸性武器的影子。

莫非梁国军营中也有一位穿越者,用明代的火器知识帮助梁军攻打赵军?

当然这只是猜测,俞宛秋试探着问:“听说无影营中有专门培养兵器制作高手的师傅,他们曾说起过火器吗?”

戚长生的回答伴随着茫然的苦笑:“没听说过。”

俞宛秋叹息道:“梁军以前也未必听说过。”

如果陈致远早就有黑火药甚至火蒺藜的话,不会围城这么久。只有一种可能,这种东西是特别针对衢州的冰堡设计出来的。

毋庸置疑,陈致远请来了一位能人,此人的出现,足以改变两军乃至两国的局势。

俞宛秋再也无法等下去,对拦住她的护卫厉声喝道:“都已经到了这种时候,你们还要死扣殿下的指令吗?再拖下去,南门危矣,谁贻误了军机,我饶不了他!”

护卫们一脸为难:“太子妃,太子殿下……”

俞宛秋打断他们的话,自顾自吩咐:“你们都听到了爆炸声,如果太子殿下这会儿赶去南门的话,连他都有危险。你们分一半人去北门,跟谢长宁通个气,想办法缠住殿下,别让他过来。”

趁护卫举棋不定之机,她飞快走出了府堂大门。

离南门还有几丈远,她就被眼前的惨景吓到了,地上到处都是血迹,墙边还有几个不停呻吟的士兵。可怜伤成那样,还没忘了出声阻止:“不要过去,小心炸到了。”

捡起一个通体是刺的小球,戚长生一眼就认出:“这是铁蒺藜”。

一切的猜测都得到了证实:“果然是火蒺藜!”

看戚长生露出不解之色,俞宛秋也没解释。她根本就没法解释,为何明朝才出现的武器,却提前了几百年被梁军用上了。

因为太子妃亲至,负责守南门的几位将领都过来了,其中赵真和另一个叫呼延守信的部将还挂了彩,他们都慌着劝太子妃回去。

戚长生这回不仅没帮着催人,还主动告诉他们:“太子妃认识梁军的新玩意儿。”

几位垂头丧气的将领有如枯木逢春,喜出望外地说:“您认识?那您会不会造呢?”

“我……”俞宛秋踌躇了,她连理论知识都不见得齐全,造起来谈何容易。

可此时此刻,怎能让那些毫不容易才找回一点希望的人再次失望?经过了梁军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