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散布谣言污蔑打压之事,谁又知道?说出去也没什么证据。

基于以上种种,有朝一日他领兵攻进了上京,不仅不能打击沈府之人以泄愤,还要尽可能礼遇,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夫妻俩有多念“旧情”,有多懂得“感恩”。表面功夫,沈家人会做,他照样会。

提到沈涵净的儿子,俞宛秋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两个孩子差不多大,如今一个是梁国太子,一个是赵国皇长孙,生下来就是敌对立场。当年和沈涵净同在静斋就学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番局面,眼中不觉有了惆怅之色,轻声谓叹:“都几个月没见到尧儿了,那么小的孩子,只怕都不认识我们了吧。”

赵佑熙察言观色地问:“你想把他接来吗?”

“我……”她当然想!这几个月,都快思子成狂了,可在军营中经历了几次危机后,她对自己当初的想法有了犹疑。

以前她总想着,一家三口无论如何也要守在一起,生生死死都在一起,即使真的遭遇不测,也好过天各一方,生离死别。

真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才发现,自己怎么样倒在其次,孩子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夫妻,也算看过了世间繁华,爱过,并且修成了正果,还生儿育女。可尧儿呢,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什么都没经历,她有什么权力拉着这么小的孩子跟他们一起在战场上奔波?虽说跟着祖父,不能在父母身边长大是一种遗憾,起码比在战场上安全。听说皇帝公爹亲自照顾,他们也不用担心孩子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抱去抚养,将来被当成谋取什么的工具。能够这样,是在目前情势下,已经是所能有的最好安排了。

人活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取舍,她选择追随担任军中主帅的丈夫,而不是留在后方,留在宫中照顾孩子,就得忍受跟孩子的分离。

此时的赵国皇宫,启泰殿的皇帝内寝,赵延昌正喜极而泣,因为才十一个月大的皇长孙模模糊糊地喊出了第一声称呼:爷爷!

张怀安在旁边左手摇着拨浪鼓,右手挥着小木剑诱导:“是皇爷爷,小郡王乖,再叫一声,皇爷爷。”

他自以为是纠错,却得到了皇帝老子的白眼:“叫爷爷多亲啊!什么皇爷爷,还是我的尧儿宝贝最贴心,你给我一边去。”

他亲手带大的孙子,果然跟他最亲,爹妈都靠边站了,听听,尧儿宝贝最先喊的是爷爷对不?

赵延昌越想越美,嘴巴快咧到耳根后面去了。

同人卷 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来转机

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来转机

这一年的春节,虽然衢州城里城外戒备森严。军中健儿丝毫不敢因过年而有所懈怠,只要不下雨,哪怕雪骤风狂,照样卯时敲响战鼓。连身为太子的赵佑熙,都不曾缺席过一场晨练,就怕梁军会借着恶劣天气发动攻势,让本就不适应严寒的赵军措手不及。

紧张了一个冬天,没曾想,梁军年前年后都没有动静,眼看着二月过完了,城外冰河解冻,河边柳树抽芽,三军鼎立之地,竟奇迹般地一片宁谧。农人们开始犁地播种,家里的女人也恢复了聚在河边洗衣兼八卦的习气。

三月初的某日,天清气爽,阳光普照,因故起迟了的太子妃见太子殿下连日辛苦,卷起繁复华贵的衣袖,亲自下厨,准备做几道小菜表表做妻子的慰劳体贴之心。却见夫婿闪着亮晶晶的眼睛跑进厨房拉人。其时太子妃正细细切着萝卜丝,想做个素什锦,见状只好放下菜刀,随他一起来到屋外。

刚出门,赵佑熙就眉飞色舞地告诉她:“你知道吗?西北军昨晚悄悄撤走了!”

“撤去哪里?”俞宛秋楞了一下,这消息太让人望外了,都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

赵佑熙道:“自然是撤回西北。”

俞宛秋回过味,也激动起来:“这么说,你父皇的策反计成功了?”

“什么策反计”,赵佑熙笑着横了她一眼:“梁国早就分崩离析,年初东边又有两个小国称帝,陈致远也不过顺势而为。比起那些小诸侯国,他的实力可强多了,别人都反了,他为什么还要守着那个烂摊子?”

俞宛秋一摊手:“还是策反呀,据说你父皇派去了不少人游说,从西北军开拔到这里就开始了,如今总算把人哄走了。陈致远这么一走,是不是就会称帝?”

赵佑熙想也没想就点头:“多半会。”

两个人走到二门,老远就听到院门外传来吵嚷声,谢长安过来禀报:“陆大将军带着一伙人过来了。”

陆满仓那大嗓门,兴奋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