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曹操大为满意,表情更无赖了:“长文啊,风骨刚硬是好事,但刚极易折,水至清则无鱼啊。不关江山社稷,不妨和光同尘嘛。”

他转头一挥手:“公达请调外任一事,我不允。”

荀攸苦笑:“是,属下收回前言。”

陈群被他俩气得冒烟:“丞相!谣言可以杀人!”

曹操呵呵大笑:“刀山剑海都闯过来了,还怕什么谣言?身后风评,我已无从感知,更有何可惧?”

他挑着眉头看向陈群,语调含刺:“千秋万代之后,人们念念不忘的,将是曹操南征北战立下的功业,而不是你所担心的……断袖之癖。”

陈群接触到他的眼神,一时噤声。

“唔,他们若非要记得,那就随他们去。”曹操却又恢复了醉眼朦胧的样子,一回头,见荀攸呆呆地站在原地,便走过去,伸手把荀攸拉住,脚步微踉地向外走。

荀攸还没醒过神来,只得跟着他。

一直走出门去,来到观景台上,前方是夕阳,身后是众人纷纷跟上。表情各异,却终究没出现抗议的声音。

曹操与他并肩而立,面对着夕阳,和夕阳下连绵远山,无际沃野。似是对所有人说,又似是对荀攸一个人说道:“公达,此万里江山,要由你来帮我平定。”

荀攸一时觉得喉头哽住,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曹操这番话,对所有人坦承了他们的关系,还明确表示绝不放手。

将来,再也不会有人对他们的关系提出异议了……当然,心里有异议,谁也管不到。

……老大你真是够流氓!

……可是,竟然,竟然很感动……原来,这场铜雀台之会,是准备给他一个人的礼物。再没有一刻比现在更感动,再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觉得自己坚强,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承受。

有了曹操这句话,此生更复何求。

感到身后有人在用手捅他,荀攸茫然回顾,只见郭嘉在他身后坏笑,比了个手势。

翻译为:“你熊!”

第 65 章

长江岸,荀攸立在居石上,看着前方浩淼水天。江风拂动袍袖,衣衫鼓动,脚下惊涛阵阵,偶尔一个浪花拍上来,溅起水珠打在他衣上。

身后有人笑道:“公达,你在这站了半天,化作望夫石了不成?”

荀攸不用回头,就知道说这话的是哪位:“奉孝?”

郭嘉提着袍角爬上这块大石,一阵寒风吹来,让他瑟缩了一下脖子:“好冷。你因何要在这吹风?”

荀攸指了指对面的水寨,郭嘉也随之望去。

站在这个位置,可以将水寨的情况看得更清楚。孙权军的水寨布阵严谨,气势也颇雄壮,不时有大大小小的战船进出,虽然看不清船上的情景,倒也能感受那种威严气势。

“丞相在北方逐鹿,却放纵了江东孙氏坐大。”郭嘉道,“我军不善水战,荆州新降之卒又未必与我同心。此战有些难呢。”

距离铜雀台之会,又是好几个月过去了。曹操休兵半年,再起兵戈,发大军数十万,南下荆州。可巧荆州刘表得病而亡,夫人蔡氏领长子刘琦、次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收得荆州之地,又白得了二十万水军,与自己大军合为一处,向江东压来。

曹军多是北方人,不善水战。曹操便让荆州新降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准备与孙权决战。

曹操军威之盛,今非昔比。若站在孙权那方,定是震惊恐惧,惶然无措。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荀攸是站在曹操这边的。

郭嘉感慨一会,又道:“公达,你怎不说话?”

“在想一段故事。”

“故事?”

在这赤壁,曾经演绎出无数经典故事,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乃至义释华容道。每个故事里曹操都是反面角色,就像下副本时的最终BOSS,玩家各出绝学,目的都是打倒他。

在这个世界,赤壁的传奇不会再有了。

荀攸看一眼郭嘉,记得曹操在赤壁大败曾经说过:“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现在奉孝是给他保住了,曹操能不能打胜仗啊?

也许有了郭嘉,自己只在旁边看看热闹就行了啊,荀攸不无调侃地想着。

口中岔开话题说道:“此次江东领兵的必定是周瑜。”

“是啊,听说丞相给孙权和周瑜都写了劝降信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