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部分 (第1/4页)

凇�

第二个阶段自朱棣称帝至正德末年佛郎机传入前为止。朱棣称帝后,对火铳的发展尤为重视。他利用发达的手工业、矿冶业所提供的技术和原材料等有利条件,大力推动火铳制造业的发展。火器研制者也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可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火铳结构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改良、威力的增强等方面,从而使火铳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明军的制式装备。朱棣以后的各代继承者,也都利用其成果,不断加以发展,直到制成重达千斤的大型铳炮,从而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永乐系列制式火铳,把洪武时期的火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改进之处有:外形的改进,前膛由直筒改为由筒口到药室逐渐增大的形状,即药室壁加厚,使设计更加合理,也更加科学,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其二是增加了火门盖,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利于作战。其三是增配了装药匙,使药量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了药多或少带来的危险。四是增加了“木马子”,用以压实火,药,增加爆发力,增大射程。总之,在火铳的制造和使用上,更加规范、合理和科学。自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佛郎机炮与火绳枪传入后,兴盛两百余年的中国火铳才在明军中退居次要地位。(想知道《崇祯盛世》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wen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0888章 必须自己研发火枪

崇祯皇帝朱由检目前研发的主要方向,还是将重心放在了火炮方面,而他也同样没有从现代带回来任何的模型,所以,他的研发基础,仅仅是最最老式的佛郎机炮了。

佛朗机炮(上为子铳,下为母铳)佛朗机炮由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共和国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成为中国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佛朗机炮是一种早期的后填装滑膛加农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佛朗机由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时任广东巡检的何儒。在泊于此地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上看到一种新式火炮。射程为2000尺,嘉靖三年(1524年),得其制法,“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造出了第一批这种武器,当时称为“佛朗机”,《明世宗实录》提到“中国之有佛朗机诸火器,盖自儒始也。”当时明朝称西班牙、葡萄牙为“佛朗机”,故以其国名称呼这种武器。

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名之曰佛郎机。

明叛王朱宸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开始私造佛郎机,这是中国最早仿制西洋炮的开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进行仿制,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85米,重300公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