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折衷 (第1/2页)

朱翊钢一听,这是李太后要改变主意啊,连忙问道:“太后?这是……”

“人各有志,你这闺女是在民间长大的,好比是江河里的鱼,习惯了江河的水,若是强行放回到海里,怕是不妥。”李太后想了一会儿后说道:“哀家念你多年寻女不易,倒是有个折衷的法子。”

“请太后明示。”

“请太后明示。”如意也说道。

“你女儿朱轩婉依然可以上金册玉牒,哀家会让皇帝赐她县主应有的冠冕和朝服,不过不上封号,不拨俸禄,她依然是你的女儿,至于要叫朱轩婉还是白如意,就让她自己决定吧。”李太后说道。

“如此甚好,多谢太后恩准!”

金册玉牒上有了“朱轩婉”的名字,也就意味着陆还真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他朱翊钢的侧室和他葬在一个墓地里,这也是朱翊钢一直坚持要让长女登上金册玉牒的原因之一。

“多谢太后恩准,臣女感激不尽!”如意让启瑞回到自己身边,让他跟着自己一起磕头谢恩。

金册玉牒上她是东安郡王之女“朱轩婉”,而柳家的族谱上她永远都是柳承志之妻“白氏”。

李太后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竟然想出了这么两全其美的法子。

不上县主的封号,也就是不用修建县主府邸,这节省下来银子,李太后也不想委屈了如意,便赏赐了她一百八十亩良田。

虽然有些遗憾,但最后结果还是跟自己预期的一样,朱翊钢便带着如意和他的外孙们回到了王府。

消息一传开,王府里就像炸了锅一样,大明开国两百年,还头一次听说不愿意接受皇家封赏的皇子皇孙。

不过蔡姑姑确实有一套,很快让那些议论纷纷的人都闭了嘴,而且依照王爷的意思,依然按照原计划,管如意叫“县主”,柳承志叫“仪宾”。

虽然蔡姑姑一切按照王爷的吩咐办事,但是她心里却更加膈应了,好好的体面的宗室不当,非要回民间做一对商户夫妻,她是真搞不懂王爷这个长女了,绞尽脑汁得出的结论便是——她一定是被她那个不着调的丈夫给“带坏”的。

于是蔡姑姑更加迫切地想要“提醒”轩如,千万不要有样学样,切勿失了皇家的体面。

蔡姑姑今日又得了王爷的命令,让她在中秋前筹备一次赏菊宴,至于宴请什么人她是不知道的,请柬是由王爷贴身的暗卫去分发的。

还有十天的工夫,王府也没种什么菊花,只能打发园丁到各个府邸去买一些,自己还要按照王爷的喜好筹备一下,蔡姑姑自然是没时间跟轩如嚼舌根了。

轩如前几日遇到了祝融,被烟火呛得不轻,好不容易苏醒过来以后,又咳嗽了好几天,吃了太医好几副清火祛痰的『药』才好些了。

这会子瑞英瘸着腿,扶了她到后花园里赏花。

瑞英那天只顾着自己逃跑,弄丢了自己的主子,按理说是应该杖毙的,但是如意求了情,见轩如化险为夷,蔡姑姑就让她自己到柴房去领了二十大板,打伤了腿,这几天走路也不大利索了。

园子里有些开得早的桂花已经开了,还有秋杜鹃也秋海棠也在绽放,正是赏花的好时节。

如意拒绝封赏要和柳承志一起回杭州当商户的消息,是瑞英无意中告诉轩如的。

轩如倒显得很平静,没有瑞英预期中的那样惊讶。

她醒来后从下人口中得知了那日的事情经过,佩服姐姐从二楼跳下来的勇气和他们夫『妇』之间的默契,如果不是心意相通,怎么可能随便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另外一个人?

王府上下都改口了,她是不是也该管那个江南来的商户叫一声“姐夫”呢?

她现在想的并不是姐姐的行为荒不荒唐,值不值得,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得知了杜长风救了她。

怎么会是他?

他不是在天桥那边开印书社吗?

怎么会跑到前门大街来救火?

轩如想了一百种可能『性』,还是昨天如意来探望她时说的那句“古道热肠啊”提醒了她。

如意又暗示『性』地把柳承志说过的那些话变了一个方式对轩如说了一遍,比如“他心肠好,所以才会对陌生人伸出援手,所以看见人家失火也不能放着不管,所以机缘巧合才就了你”之类的。

轩如想起来那日在暗无天日的浓烟中,她被熏得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听到的那个坚定的呼喊声,竟然是平日里看起来冷傲又书生意气的杜长风,便觉得不可思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