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1/4页)

裁矗�

“朕听说过你的名字……”李隆基压住愤怒,声音嘶哑着:“朕……”

孔晟轻笑一声,打断了老皇帝的话:“请太上皇还朝!”

“请太上皇还朝!”

禁军士卒山呼海啸的应诺声,根本让太上皇李隆基来不及继续说什么和想什么,他只有被动地被簇拥着銮驾,带着自己的数百忠诚卫士和属员官吏,缓缓进城而去。

高力士在马上紧随銮驾,他在马上探过手去,紧握住老皇帝发抖冰凉的一只手,压低声音道:“现在的长安城天寒地冻,大家要保重龙体啊!”

老皇帝嘴角颤抖了一下,终于发出一声细不可闻的叹息声,缓缓又躺了下去,闭上了疲倦的双眸。

经过了这么久、经历过这么多人和事,老皇帝和高力士之间已经不单纯是主仆关系了,还是患难与共如今坐在一条船上的命运共同体。也只有高力士才有资格跟皇帝提醒一些什么,在老皇帝即将偏移航向的关键时刻。(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八章 太上皇还朝(2)

第三百九十八章太上皇还朝(2)

“太上皇驾临,众臣拜迎!”

当鱼朝恩尖细高亢的嗓音在朱雀门外久久回荡而起的时候,皇帝李亨与太上皇李隆基终于目光交汇,越过了无数朝臣复杂的肩膀和表情不一的面孔。

他们是父与子,也是现任皇帝与曾经的皇帝。而一旦父子亲情中间隔着皇权宝座,曾经有过的一切都变成过眼云烟。

皇帝的目光微微有些阴沉,而老皇帝的目光则显得浑浊无奈。父子两代皇帝目光微有碰撞,就紧接着像是躲避一般挪了开去,各自望向了一侧。

李亨定了定神,率满朝文武大臣拜了下去:“朕,率满朝文武大臣,恭迎太上皇还朝!”

很多大臣在拜了下去的同时,都在暗暗揣摩皇帝的心态,切记,皇帝说的是恭迎太上皇还朝而不是“还宫”,他们不得不在猜疑,皇帝会将太上皇安置在哪里。

大明宫显然不行了,皇帝今上所在。

而宫城内,除了大明宫就是太极宫以及掖庭宫、东宫,那么,太上皇要安置在太极宫吗?

皇帝本来确实有这个想法。太极宫是李唐皇朝之前的正宫大内,李隆基前的皇帝大多在此居住办公,太上皇安置在太极宫,无疑可以向天下臣民交代过去了。

尽管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宫里只能有一个皇帝,依着皇帝的真实心态和鱼朝恩的秘密建议,太上皇其实可以安置在宫外的永福行宫之内软禁起来。但皇帝毕竟考虑影响,担心因此诱发天下臣民对他孝德方面的诟病,还是决定让老皇帝在太极宫颐养天年。

李亨是准备就此做一个孝子的。只要老皇帝甘于现状,不再幕后蠢蠢欲动有复辟之行动,皇帝自然会对老皇帝毕恭毕敬极尽人子之孝。可若是老皇帝有别的心思,估计李亨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在老皇帝还朝长安之前,就整肃了长安局面,将禁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目的就是防止太上皇复辟。要知道,前番的权力洗牌和新站位,可不仅仅是针对皇太子李豫的。忠于老皇帝的一些老臣,被李亨视为眼中钉的一些人都在这场权力荡涤中被清理出局了。

比如说颜真卿,此人是当世名臣,无论才能品行还是威望,都堪可为相,但皇帝却提拔了比颜真卿略逊一筹的杜鸿渐为相,弃颜真卿而不用,主要因素便是颜真卿对老皇帝的忠诚度至今不减。

没有人比李亨更清楚,自己这个父皇当了44年皇帝,前期英明神武缔造了开元盛世,开创大唐辉煌基业,其根基、其影响力不是自己能比的。若是老皇帝登高一呼,说不准会有不少人站出来为其冲锋陷阵。

老皇帝疲倦地挥了挥手,甚至没有说一句话。在进长安之前,老皇帝本来酝酿了很多话要跟满朝文武说、要跟皇帝儿子说,但到了如今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口来——因为他陡然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是儿子李亨的时代,多说无益,纯属浪费唇舌,而且还容易引来杀身之祸。

更重要的是,老皇帝太累了。

从蜀中一路奔驰回长安,各种担心各种焦虑各种期待,然后进了长安之后,发现长安城虽然还是过去的长安城,但自己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眼前这拜了一地的文武大臣、长安权贵乃至百姓子民,其中有几个是真心诚意欢迎自己这个太上皇的?

太上皇?!李隆基心头掠过一丝悲哀,他想起了高祖皇帝,李唐开国以来,太上皇他不是第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