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 (第1/4页)

起来,如果他们跳出来反对,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杨统深吸了一口气,凝声道:“诸位将军,王爷遭难,山人也是心有戚戚焉,甚不平!但诸位还请稍安勿躁,消息说的是王爷离开长安不知所踪,并非噩耗。举兵之事,事关重大,你我目下当谨慎从事,一切等王爷返回洛阳再定如何?”

李彪冷笑道:“还等什么?王爷遭难,天下人皆抱打不平。我等深受王爷大恩,若不能为王爷报仇雪恨,岂不是要遭天下人唾骂?王爷孤身一人进京,若是皇帝突下死手,焉有幸理?”

杨统苦笑道:“李将军,王爷不是夭折之相,况且,王爷神威无敌,天机莫测,王爷既然敢孤身一人进京,必然有自保之策。以山人看来,王爷定然安然无恙,说不准,此刻正在返回洛阳的路上。山人还是坚持认为,在王爷返回洛阳之前,我等静观其变比较妥当。请李将军放心,若是王爷返回洛阳,定要举旗反唐,山人同样深受王爷知遇之恩,必会追随在后。”

袁晁也轻轻劝道:“诸位将军,袁某自打在江南追随王爷,早就将身家性命交付王爷,我等更是与王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无半点贰心。某家建议,我等再等待三五日,若是王爷仍然不回洛阳,我等再举兵进攻长安也不迟!”

李彪还待反驳,李虎一把抓住李彪的胳膊,摇摇头道:“大哥,两位乌家兄弟,某家以为杨先生和袁大人所言有理。于今,长安传来的消息难辨真假,王爷生死不明,此刻不宜妄动。还是等待上三五日,若是证实王爷确实遭难,我等便义无反顾,起兵反了他娘的又能如何?!”

乌显乌解烦躁地跺了跺脚,冷哼一声,扭头离去。

李彪李虎也急匆匆向杨统和袁晁告辞。望着四人离去的背影,袁晁轻叹一口气道:“先生,皇帝诛杀功臣郑王遭难的事儿应该不会有假,郑王麾下这群武将,素来只知有郑王不知有朝廷,看来,这场反乱是避不开了!”

杨统苦笑着:“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是常理。郑王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猜忌,也属于正常。况且郑王与太子一向不合,太子抓住机会向郑王下手也在情理之中。但山人却不相信,郑王会死在长安袁晁,郑王绝非常人,种种神异之处难以踹度,这样的人,岂能轻易殒命?实际上,郑王在进京之前,曾经与山人有过一番长谈,其实对长安之事,他早有预料,而执意孤身进京,也必然有自保的本事。山人估摸着,也就是在这三五日间,郑王必定回返洛阳,举兵反唐。”

“然。以郑王之能,取李唐而代之,也并非不可能。先生,你我今后行止当如何?”袁晁一字一顿,望着杨统,神色复杂。

“袁晁,你我与洛阳一脉相承,若是洛阳军马反唐,你我也很难独善其身。但反唐之事,绝非轻描淡写,这天下刚刚看到安定的迹象,又闹出如此事端来,哎!可怜天下百姓,又要经受战乱之苦了!”杨统轻叹一声:“这些武将虽然表面上接受我辈建议,但这两日必在私下煽动军心做反唐之谋划准备。军权不在我等手上,我们纵然有心也是无力,只能听之任之,尽人事听天命吧!”

袁晁沉默了一下,方才低低道:“先生,你学识高深,目光深远,以你看来,若是郑王健在,举兵反唐胜算当有几何?”

“至少七八成。袁晁,郑王坐拥河南、山南、江南三地,拥兵十万,号令天下。只要郑王一反,这三道军民皆起而响应。那郭子仪麾下兵马对郑王敬畏深重,那镇守长安外围的南霁云所属五万神策军,原本也是郑王旧部。若天命所归,三五年间,郑王当定鼎天下,取李唐而代之!”杨统若有所思。

袁晁缓缓点头,再无多言。

正如杨统的猜测和判断,乌显乌解李彪李虎乃至罗勇等将官虽然没有立即举旗反唐,但却各自深入所属军中,开始调动军心,做起兵反唐的各项准备。

果然,孔晟遭难、李唐皇室无故诛杀功臣的事在军中传开之后,十万大军群情鼎沸,大多数军卒都在为孔晟抱不平。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李唐皇室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卸磨杀驴,还是无视这支军马讨贼和光复东都洛阳的功绩,事对死难将士的亵渎和无情践踏!

一连两日,军中怒斥皇室无情、皇帝无道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而起兵为孔晟报仇雪恨的呼声更是高涨。

长安。

大明宫。皇帝这一次是真正病倒不起了,自打金殿之上孔晟慷慨陈词展现出惊人神迹冲天而去之后,皇帝就心惊胆战,懊悔不跌。皇帝知道孔晟的报复必将来临,一旦孔晟或者举兵来犯,或者以神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