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部分 (第1/4页)

“自然是姓钟的小鬼。”

“这么着就顺理成章了。之前我还疑惑,谭家这次为什么这么看重《希声谱》?按说他们手里至少已经有了四首曲谱,却始终不得入门,应该对全本兴趣了了才是,就像上一次只出动了首阳一人。我原以为这回他们兴师动众是为了遏制我。原来他们是冲着钟天政来的。”

随着钟天政销声匿迹,杨昊俭的大军被击溃,想必在谭家人看来。只要没见着钟天政的尸体,就始终是后患无穷。

故而由谭五先生亲自带队前来,想钟天政在奉京的时候,不但是拜了谭二先生为师,与谭家众人都打过不少交道,唯一例外的,就是这位谭五先生。

现在他们需要查的。是谭五先生离开袁家之后又做了什么?

难道真是与钟天政的人遇上,并夺得了《希声谱》?

文笙想来想去,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她脑海中渐渐成了形。她道:“十三,有一点你怕是没有说对,谭家人以为,是钟天政设了这个圈套不假。但他意欲引来的人。应该是我。是与不是,咱们去趟浦川一查便知。”

王十三自然没什么意见,只是这会儿天色已晚,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等明天一早叫上董涛,再去向袁家人告辞。

马上要离开了,董涛还要再次上门给袁大家治病,文笙却不见得有这样的机会。

同朗月斋这么多书失之交臂。文笙颇有些惋惜,索性趁着这最后一晚点了灯挑选几本书来看。

王十三在旁陪着。也找了几本野史并民间传说来看,就像看话本一样,一边翻,一边还评论几句。

差不多二更天时候,袁文敏带着袁墨过来。

王十三离远听到脚步声,赶紧换了本书,正襟危坐,摆起了世子爷的谱。

那主仆两个进了书斋见过礼,袁文敏恭敬道:“世子爷秉烛夜读,这会儿了还没休息呢。”

王十三咳了一声:“二公子你来得正好,省了我明早再与你们兄弟说,本世子这次过来也叨扰好几天了,我在浦川还有点别的事要办,这样明天就先告辞,等穆老要找的药材到手了,我再叫他上门来为袁大家治病。”

他突然说要走,袁文敏既意外又不舍,当然,他那不舍是针对的董涛,害怕再有变故,不舍得神医离开。

不过世子爷既然发了话,他不好强自挽留,并且这两日他也看出来了,那位穆神医脾气有些古怪,不大喜欢与人交流,连他的两位同行都说不上话。

这会儿时候已经不早了,袁文敏还想着去与兄长通个气,坐下只说了几句话,便留下袁墨伺候,起身告辞。

临出门之际,袁文敏看着满屋子的书,思及另一番担忧,叹了口气道:“世子爷,此际关中的局势实在是不怎么乐观,虽不敢说人心惶惶,我们认识的不少人家都陆续搬走了,要不是家父病重,我和兄长大约也要动念,劝他先去别的州避一避。世子爷在京里消息灵通,不知能否相告这仗打到何时是个头,朗月斋是家父多年心血,我们兄弟实在不忍心见它毁于战火。”

王十三滞了一滞,张口想说“这事鬼才知道”,瞥见文笙脸色,拍拍袁文敏的肩:“放心吧。这天下很快就太平了,南崇军打不到袁家集来,朗月斋也不会有事。”

袁文敏半信半疑,目光在王十三脸上转了转,喃喃道:“承世子吉言。”这才告辞而去。

文笙也没了心情,将几本书放回原处,和王十三提了灯笼自朗月斋出来,回到住处休息不提。

且说第二天清晨,三人吃过早饭,从袁家告辞出来。

袁氏兄弟备了礼物,千恩万谢,又单独给董涛封了丰厚的诊金,考虑到安陆侯世子将随行的侍从打发去江北了,跟前没人伺候,他们还从家里找了两个手脚勤快的下人,总要先把世子爷送到浦川,和他的人会合了再说。

袁氏兄弟想堂堂世子爷肯定不会把钱财看在眼里,跟贵族子弟谈钱多俗啊,跟侮辱人似的,所以临别谢礼是几本书,袁文敏对他的喜好记得很清楚,挑的都是讲风水堪舆的珍本,别处见不到。

当然给王十三的都是拓本,到不是不舍得给他原稿,而是原稿年头太长,破破烂烂,拿在手里不小心就会灰飞烟灭。

可想而知,这礼物令王十三多么不中意,还得捏着鼻子表现得爱不释手。

文笙看在眼里,一旁抿着嘴乐。

董涛也偷着开心,终于不用再装神医,总是担心不知哪里会露馅了。

袁文敏先与守在袁家集的刁余通了气,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