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另外,每当夏季,我国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风景区,以及我国神农架旅游区的拜台沟,都会云集几十万只白蝴蝶,纷纷扬扬,像满天鹅毛大雪,充满那里的山沟。这是世界上有名的“蝶雪”景观。

蝴蝶为什么要迁飞?这是一个令人困惑不已的谜。

有的昆虫学家认为,昆虫迁飞是为了逃避不良的环境条件,是物种生存的一种本能行为,与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

他们提出两种假说:一种认为,迁飞是昆虫对当时不良环境条件的直接反应,如食物缺乏、天气干旱、繁殖过剩等。另一种认为,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到昆虫的个体发育,致使昆虫发育成为一种迁飞型的成虫。但是上述两种假说,并不能解释许多种蝴蝶迁飞的现象。

弱不禁风的小小蝴蝶,为什么有飞越重山峻岭,漂洋过海,航程3000~4000千米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从何而来?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蝴蝶是飞不了那么远的。蝴蝶在天空中又是靠什么来定向导航,克服种种恶劣天气,奔向目的地的呢?

早期有一种解释认为,蝴蝶每年按照同样路线往返迁飞是与人类一样,靠记忆识别地形来导向的。后来鸟类学家发现,蝴蝶迁飞常常跟“暖气流”一起移动。细心的科学家又发现,蝴蝶和蛾子的触角能在水面上振动,是一种天然的“导航仪”。

目前,科学家正在用先进的雷达对蝴蝶的迁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终有一天会揭开蝴蝶聚会之谜。

………【47、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

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里,昆虫可算是任人宰割的弱者,但假如它们成群结队地集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蝗虫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蝗虫灾害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近年来,广东个别地区出现高密度蝗虫,发生种类有:东亚飞蝗、越北腹露蝗、中华稻蝗、越大青蝗、黄脊竹蝗等,其中以越北腹露蝗、黄脊竹蝗和东亚飞蝗为优势种群。由于蝗虫孳生区广、繁殖力强、食性杂,并具有成群聚集和远距离迁飞等习性,易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最早的蝗虫灾害记录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自从人类开始*农耕时代以后,蝗虫就一直是人类的大敌。它们不仅吃光庄稼,也对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蝗灾”的记录,我国史书中提到的蝗虫经过后的情形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留,饿殍截道”,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那么,这么大数量的蝗虫从何而来呢?经昆虫学家的多年研究,已初步解开了其中的一些秘密。

首先,蝗虫产卵的地方比较集中,多数在光照充足、土质坚硬的地方。一旦条件适合,它们就会数量剧增,而且十分密集。另外,蝗虫为了维持体温,也需要成群结队地活动,因而会越集越多,形成数量惊人的蝗群。

但它们为什么又要迁徙呢?是为了食物的需要吗?有些蝗群迁徙的路线竟然长达3000多千米,有时还要跨越重洋。仅仅是因为要寻找食物似乎解释不通。

又有人认为,它们是为维持身体热量而追随着太阳移动的。但有些蝗群的迁飞路线则是由南向北,从赤道一直飞到了北非;而且那么大数量的蝗群在短时间内又会销声匿迹,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呢?这又是一个待解之谜。

………【48、螳螂的生与存】………

比起蝗虫、蟋蟀那些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行动缓慢的螳螂的确逊色多了,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拙,但捕捉昆虫的本领却很高明,它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蝴蝶和蚱蜢等害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又细又长的颈脖,苗条的身躯披着浅色透明的长翅。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区也称它为“刀螂”。

螳螂在捕猎前,常将长臂高举在胸前,就像虔诚的教徒祈祷的模样。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做“祈祷的信女”。实际上,那种虔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祈祷的手臂,却是最可怕的利刃。

为了便于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视野就格外开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