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反事实量子通讯 (第1/2页)

好书推荐: 没有来生

开开心心吃完粉蒸饭,二人有说有笑的回到图书馆。

宋婉瑜去了自习室,冯子默则到阅览室找了个角落,从书架上挑了两本书往地上一铺,一屁股坐了下来。

“哎哟,还好吃了两份粉蒸饭,还喝了一碗皮蛋瘦肉粥,不过还是有点不怎么饱啊!”坐在地开着电脑的冯子默小声的嘟囔着。

不过说是这么说,一旦写起论文,冯子默那也是极为投入,堪称废寝忘食。

只见冯子默眼睛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随心跳跃,大段大段的论述随即出现在了刚建立的word文档。

要说冯子默之所以能够下笔如有神,自然是因为他早已成竹在胸,毕竟这种关乎自己小命儿的事情,冯子默从来就没有松懈过。

自从数据库转移方法解密,冯子默可以说只要醒着,都会分出相当多的一部分精神投入到对这部分资料的分析研究之中。

哪怕今日与朴智旭交手,冯子默其实也保持着一心多用的状态,全然没有火力全开,不然也不会在初期落入下风。

要说全神贯注,冯子默也只有在探索极限精神训练法之时,为了慎重起见才调用全部精神,只是没想到还是栽到坑里去了。

因此,可以说冯子默对如何转移脑中的数据库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于论文更是有着多篇腹稿。

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只是还在抉择罢了,毕竟如果不是为了打动马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这些论文压根就没有写出来的必要,反而是记在脑中更方便,也更安全。

故而经过宋婉瑜的点醒,冯子默很快就筛选出在信息传输领域,由马州理工学院的大牛发在顶级期刊上的一系列论文,并从中找到了切入口。

由于冯子默最终目的是将自己脑中的数据库转移出来,而加入马州理工学院只不过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因此,冯子默自然不是奔着最富盛名的大牛而去,而是找研究方向与自己需求最为贴切的顶级团队。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匹配,冯子默挑出了两个比较中意的课题组,这两个课题组在信息传递领域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无论是底蕴还前瞻『性』都是在全球范围排的上号。

不过优中选优的话,冯子默还是更中意 pottsfit· richard领导的课题组,倒不是冯子默认为波兹菲特研究的理论会对自己有帮助,而纯粹是因为波兹菲特在这个领域资历够老,人脉够广,而且他领导的这个课题组还属于马州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

这林肯实验室那可不一般,其前身是研制出雷达的辐『射』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米国联邦『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家安全的危急问题上。

林肯实验室也是不负重任,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以及设计与建造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早在十多年前的2003年,,林肯实验室年度财政经费就达到了5226亿美元!而这其中约有916%来自米国国防部,因此可以说马州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事实上是米**事电子系统的大本营。

是以冯子默觉得如果可以得到波兹菲特的重用,那么借着波兹菲特的人脉关系,在以课题研究的名义,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利用林肯实验室的资源来进行自我救赎。

不过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成为真正的核心研发人员,获取较高的权限和自由度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的探索,这个障碍不是因为技术,而且因为国籍和人种。

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算是古今中外的一个人类共识。

在这方面 gennady·jack和skeet·mark共同主导的课题组则是要好上许多,甘纳迪和史盖特的课题组属于马州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而且甘纳迪和史盖特都不是米国本土人,而是日耳曼联邦人,后来才加入了米国国籍。

媒体实验室说起来也是出类拔萃,这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室,其使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其研究范围包含传媒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纳米和人文科学,并且已经建立有分子计算机小组、量子计算机小组、机器人小组等等数十个新兴交叉学科范畴的小组,整体弥漫着一股创新的活力,似是数字时代跳动的脉搏。

媒体实验室致力研发的最新计算机科技当中,许多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发明都以概念『性』产品为主,同其它计算机公司商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