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这些是太外公对外的版本,对外公讲的时候多了一句话。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人在我身后给了一闷棍,一旁本应该死掉的黎烟却慢慢地朝着我走过来。”

太外公终究还是溜回了村子里,自己在深山不过半月时间,但是村子却好像经历了许多年。死后余生的太外公不再提被易子而食那段事,家人也当作没有发生过。可是回家之后的太外公发现怀里多了半本手札,是姜家藏着的那本手札的另一半,但是太外公却再也找不到那本手札了。之后太外公试图按照记忆补全那本手札,完本之后的手札藏在家中的地窖里,说起来也奇怪,后来起了一场大火,没有空气的地窖起了场大火。救出来的手札只剩下太外公带回来的半本,而太外公想要再回忆手札里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之后的一次偶然我在遗留的半本手札里找到了太外公对那时的一段记载,准确的说不是记载,而是一段话,零零散散。外公也曾问过太外公这段话,但是太外公总是说不记得自己写过,可那字迹明明就是太外公的。

“为什么会这样?”

“什么也没发生,血脉稀薄了。”

“你说什么?血脉稀薄!”

“对。”

“那九爷?”

“只能等下一个血脉的到来。”

文字在这里戛然而止,我却感觉,这段文字像在冥冥中召唤着我。

 。。。  

第一章 苯教 一

关于苯教这个藏区较为隐秘的宗教,此章便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如果兴趣不大,关于苯教的章节可以跳过,不影响情节。

苯教又称本教、钵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在佛教传入**之前,苯教是流行于**的巫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苯教是幸饶弥沃如来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其历史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历史上因修行苯教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则更是无记其数。

在古藏文的记载中,“本”为“颂咒”“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信仰被称之为“原始本教”;另有由辛绕弥沃佛所创立的“雍仲本教”。

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雍仲本教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甚至被人误解,但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本教和宁玛派都拥有大圆满教法以及伏藏法,他们的关系更是微妙。(“大圆满”在象雄语里称为“勒造”,在藏语里称为“佐巴钦波”,意为至高无上的极瑜伽,是雍仲本教教法的核心),而今天藏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玛这么也萨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本教的遗俗。

传说苯教的创始人是辛饶弥沃(shenrabmivo)本教徒称他为东巴辛饶(译为辛饶导师)被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另说是达瑟的王子,达瑟泛指西亚广大地区),他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础上创立雍仲本教。辛饶出生于沃摩隆仁(volmolungring)。“沃摩隆仁”含意是沃摩地方的深谷,按照本教典籍《赛米》(gzermig)中解释:“沃是没有轮回;摩是如愿以偿;隆是辛饶的授记;仁是永恒的慈悲。关于沃摩隆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