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吐突察台沉思良久,开口道:“翁君,你觉得拓跋四子如何?”

贺兰染干睇他一眼:“想说什么就直讲。”

“我在盛乐呆过不短时间,听到不少传闻。拓跋珪,有人说他‘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又有人说他将来必定会当大王,拓跋家之发扬光大者;拓跋仪,生来异目,不喜人语,秀若仙童;拓跋烈跟拓跋觚还小,看不出什么,不过单单前头二人,特别是拓跋珪,实在是……”

“盛乐一帮人捧上天了,一堆谄词而已。”贺兰染干不以为意。

吐突察台道:“飞禽的雏儿羽翼未丰、走兽的羔儿利爪未成之前,都是温驯无比的啊!”

贺兰染干道:“就算他们将来长成雄健的勇士又如何,代国已亡,拓跋部已散,我们贺兰部只是收容他们,以后最多任他们再聚成小部而已。如今秦国强盛,慕容垂姚苌此等人物尚且在其麾下乖乖卖命,你觉得此数小童能有作为耶?彼时若打败江南晋室,天下一统,什么大王代王,到了苻坚面前,屁也不是。”

察台低声道:“翁君真这么想?”

贺兰染干眼底闪了闪,嘴唇翘起来:“我说你呀,好歹是一族之长,这么怕几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干啥?莫非——”

察台急道:“我有什么好怕的?”

“不怕就好,”贺兰染干重复道:“不怕就好。”

吐突察台仔细观察他的表情,总觉得面前这副云淡风轻的姿态中,似乎透露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

***************************************************

PS:师比:游牧民族在腰带上悬挂的带钩,一般为金属所制,做悬物之用。

又PS:盖毡帐需要择地。牧人的经验是:前有“照”——指充足的阳光和草滩;后有“靠”——指坡地和高地;既没有照,也没有靠,那就应有“抱”——指河流或小溪。

作者有话要说:

☆、较猎之伤

拓跋珪记得他曾为爷爷什翼犍读过关于狩猎的一段记载,是汉人写的:“及至天高气爽,塞草萋萋,弓劲马强,兽肥隼击;大会蹀林,千骑雷动,万马云翔,较猎阴山;牵黄擎苍,驱虎逐狼,十旬不返,积兽成丘。”

爷爷爽快的笑声犹然在耳,自己现在却是与阿公贺兰野干共乘一骑,为前面几百人的浩浩荡荡的狩猎队伍殿后。

这次的出行成功全靠贺兰野干帮忙,他一句话就搞掂了女儿:“如今狩猎都是讷儿带头,我正想着跟过去没什么趣味呢,你把大孙借给我,一路上给我解解乏,我保证不掉半根毛的把他还回来,好不好?”

面对老父及儿子的企盼目光,贺兰姜败下阵来,她多看了儿子几眼,稍有责备之意。

拓跋珪自然知道自己一点小伎俩决计瞒不过母亲,不过还是很高兴找到阿公帮忙,算是找对了门路。

“打猎之前呢,一定要做足各种准备。”贺兰野干滔滔不绝地讲着:“首先,马匹和猎具要备好;其次头领要告诉每个小部队负责的地段和该干的事儿。比方说,谁进行外围包抄呀,谁去轰赶野兽呀,什么时候紧围、什么时候撤围呀,等等等等。这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可不是一哄而上能行的,小家伙,听得懂吗?”

拓跋珪点点头:“以前爷爷说,猎人还应该熟悉野兽的性儿,能事半功倍。”

“哈哈,确实如此。像野猪眼睛不怎么好,又跳不高,难转身,我们站在山沟沟边,比站在平地上容易逮多啦;黄羊经常成群结队的快跑,你就找准头羊,一段路一段路的去赶它,准能一拐一大堆;而狐狸很狡猾,不是高手可逮不着哩!”

“阿公捉过狐狸吗?”

“那——当然!”贺兰野干笑声有些发干,他没说出口的是,当年他逮的狐狸是冬天趁它们饿得不行出来找食时用铁夹子夹到的——不过怎么样也算抓到,不算诓小孩。

“对了,贺兰族那个像马一样的图腾到底是什么东西呀?”

“那叫‘驳’,是咱们部的神兽,壮如马,音如鼓,白身黑尾,可食虎豹,可御强兵——不过,最神奇的一点是,从远处看,贺兰山很像一匹卧在沙漠与黄河之间的驳。”

“这样子……”拓跋珪明白了,发现周围景色的变化,道:“要进山了?”

“是啊,进山喽。”贺兰野干精神一振。

风掠林梢,松涛翻涌,一层层葱茏的新绿淹没了厚厚的黑灰土,马蹄踏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