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 (第1/4页)

也或多或少的买了一些。最初的那批承包户仅仅用了一年多就还清了贷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多的挣到了上千万,少的也有二百万左右,买点荒地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

在此之后,李大山开始“挖井找水源”,很快就有了好消息传来,而且据说水量还非常丰富。这个消息经过李大山的刻意宣传,很快就在实验区、草原市乃至北庭省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在这个消息之后,李大山还告诉大家,虽然水源地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但是他将提供土地治理和水源保障,价格绝对优惠,而且不论远近,全都一个价。

很快,大批的北庭人到金帐国购买荒地,很多人甚至看都没有看自己的地就签合同了,因为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尽可能的离李大山的领地近些。华夏人的力量异常恐怖,当北庭人购买的土地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时候,金帐国才意识到不对,他们紧急提高了土地销售价格,但就是这样,还是止不住大家的热情。最后,当外销土地过三十万平方公里的时候,金帐国果断出击,宣布除已经销售的土地之外,永久性停止一切土地转让,当然,这只是针对外国人。

政策一出,原来已经销售出去的土地应声飞涨。一些人看到已经收获暴利,于是将手中的土地转让。可是直到内情的人都在骂这些人傻蛋,不过在骂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在悄悄的收购这些傻蛋的土地。到了最后,很多土地都集中在一些实力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养殖户手中。这其中也包括牧业学校的很多教师,本来他们是不想经营实业的,因为李大山已经给了他们非常好的待遇,但是经不住李大山的暗示和众多毕业生的怂恿,他们还是拿出压箱底的钱,或是贷款,买了一些土地。

等到金帐国的控制政策一出,李大山也开始安排相关的土地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灵石农场改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治理经验,培养很多施工队伍和专业人员。只要把他们派过去,按照原来设定的标准开展建设就可以了。改造当然还是先改造自己的,这样示范效果好,而且节约资源。

而农场另一养殖对象和牛的展态势也非常不错。原本几千头的数量也因为繁殖度快,并且没有出售一头,存栏量已经达到了二万多头,而且很多和牛都是和纯种和牛杂交,繁育出来的是非常优秀的第二代。以这批和牛为母本,农场加强了对其后代的选育工作,为此李大山专门邀请了牧业学校的相关专家参与其中,目前来看,知识的力量在和牛的繁育工作中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繁育基数已经不小,李大山准备逐步向承包户提供小和牛,让他们养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农场现有员工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承包户多掌握一些养殖技术,以后的适应能力也要强一些。

至于沙鸡和蜜蜂,李大山已经将它们交给丁零人饲养。这两样东西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属于半野生的状态,比较适合他们的情况,要知道丁零人中的能人、年轻人全都被李大山安排到其他地方工作去了。剩下的这些老弱,李大山本意是自己养着他们,但是这些人全都不愿意,最后李大山只好把这份“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效果也很不错,沙鸡的年出栏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只,用于繁育的种禽也维持在八十万只左右,光是这一样就能为农场盈利5亿元以上。

………【第233章 最后的准备(二)】………

第233章最后的准备(二)

而蜜蜂群也随着紫花苜蓿的逐渐扩张而不断增长,现在八鲤湖半边坡那里已经全是密密麻麻的蜂巢。随着灵石农场的建设,很多原本无处可去的蜂群自的搬到了那边去建立新家。那边的承包户都知道蜜蜂的作用,没有一个人去打扰它们,反而为它们营造了最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一到冬天,就会自为它们搭建过冬所需的隔离棚。由于保护得好,蜜源丰富,所以每年丁零人要收割数量非常多的蜂蜜,除了自己使用一些外,李大山还给和农场有关的人每年送去一大桶。这些蜂蜜乃是上等的补品,经过八鲤湖水特殊滋养的紫花苜蓿所产的蜂蜜更是具有神奇的疗效。

马鹿群现在也扩张到了八千多头,每年光是卖鹿茸就能收获十五亿元的现款。由于种群里的公鹿越来越多,李大山还专门送了一批“淘汰”下来的公鹿,到定远山去放养,这也算是取之于此,放之于此。有了这些公鹿的加盟,李大山相信,定远山里面的马鹿种群一定会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鲜鹿茸的销售价格,李大山刻意的控制着鹿茸的销售量。尽管如此,已经大有名气的八鲤牌鲜鹿茸的销售市场越来越大,在价格不跌的情况下,每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