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调整很是频繁,有些时候,不到三年时间,就离开了。

说到底,明朝的官员,将自己卖给朝廷了,四海为家,到哪里当官,家就在哪个地方。

苏天成的想法不同了,不可能按照惯常的制度来,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了,若是没有一大帮的人帮助,根本不要想着能够起步。

就说这三千多护院,是他的命根子,绝对要跟随在一起的。

好在渠清泽到江宁县来了,是他的一大依靠,两人的xìng格,有些相投,做事情都是非常大胆的,根本不会顾忌那么多的规矩,应该说,江宁县虽然不是最好的地方,但他的展机遇,是很好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苏天成不是很担心,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暂时是可以忽略的,京城里面的那个朱由检,恐怕瞪大了眼睛,注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还有周延儒、温体仁、董昌、徐尔一、傅友亮,甚至包括孙传庭、陈于泰、吴伟业等人,都在关注自己。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眼药水

() 五月十rì,卯时。

苏天成就带着苏二童、苏俊、王大治和众多的护院,到南京吏部去了。

南京的六部官员,每rì里早上去点卯,没有什么事情,就各自去忙自家的事情了,或者是想办法找银子去了,呆在六部,也没有事情干,能够坚持在办公室里面闲聊,就算是不错的,虽然长官也强调,可没有人遵守,大家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苏天成知道这些情况,他必须早点到吏部去,最好是在点卯的时候去。

这是上任的规矩,先到吏部报到,接着到应天府。

到了吏部,苏天成递上文书之后,马上就有人领着他到了吏部验封清吏司。

苏天成的报到,也是很简单的,按照惯例,吏部验封清吏司审核文书之后,记档备存,利于今后的考核。

吏部的官员很是客气,登记勘验等事宜,都做的很快,苏天成几乎没有等候,一应的手续,就办好了。

应天府衙门也在上元县境内,距离吏部不远,骑马不过一刻钟的时间。

应天府衙门外面,气派好多了,两个石狮子一左一右镇守着府门,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府衙门口,左右都站着军士,府衙的右边,有着一口大鼓,所谓的击鼓鸣冤,就是敲这口大鼓了,不过,看着四个凶神恶煞的军士,一般人是不敢去敲这个鼓的,当官的也乐意无人敲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应天府衙门,是所谓的京师衙门,门口的大鼓很是特别,其余的府州县是没有的,这也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体恤农民,允许农民到京师,击鼓告状鸣冤,这个传统,保留下来了,京城的应天府衙门门口,也有这样的大鼓。

军士看了文书,跑进了衙门里面,禀报情况去了。

几分钟之后,一个身穿绿袍、头戴乌纱的官员出来了。

“下官应天府知事郑克友,特来奉迎,苏大人请随我来。”

应天府知事是从八品的官员,迎来送往的事情,大都是知事负责的。

苏天成注意看了一下郑克友,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显得很是jīng明灵活,一双眼睛看人的时候,总是有些眨动。

应天府府衙,和大多数的官僚衙门没有多大的区别,进去府门,一条长长的甬道,迎面就是仪门了,进入仪门,依旧是戒石坊。

过了戒石坊,就是大堂了,所不同的是,大堂的左右两侧,都有跨院,左侧的跨院,就是官厅的所在,用来专门招待上司和官员,右边的跨院,属于府衙六房的办公场所,大堂的后面,有一排厢房,厢房的后面,就是二堂了

府尹大人一般都在这个地方办公。

至于三堂,单独的一个院子,府尹大人的家眷,都在里面的。

郑克友带着苏天成,直接朝着二堂走去。

至于说苏天成的随从,全部在进入府门旁边的寅宾馆等候。

走到二堂的门口,郑克友大声开口禀报了。

“大人,下官引领江宁县知县苏天成大人,今rì起来报到。”

“知道了,你去忙吧,苏大人请进来。”

声音带着满腔的威严,充满了气派。

进屋之后,苏天成看清楚了坐着的这位大人,应该过或者是接近五十岁了,面容清瘦,一缕的山羊胡子,身穿绯sè官袍,胸前的补子是孔雀,腰部的束带是金花的,这是三品官员的穿戴,应天府府尹,能够穿这样官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