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 (第1/4页)

十二月初。

到了腊月了;春节的气息涌来了。

江宁县的气氛;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最为忙碌的是县衙和商贾。

几乎每天都有商贾到县衙来;这些商贾进入县衙的时候;是昂着头的;仿佛他们能够进入县衙;就是一种骄傲;毕竟江宁县两千余家的商贾;能够到县衙做客的;只有一百零八家;这是县衙对他们的肯定。

捐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府库;诸多的票据;也源源不断的印制出来。

腊月本来就是销售旺季;江宁县的商贾;忙的不可开交了;他们发现;不仅仅是江宁县的百姓;购买商品;上元县;乃至于其余几个京畿县;都有人来购买商品了。

苏天成没有闲着;他按照原来的计划;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了;送礼。

南京六部、都察院、京营、应天府、上元县;其余的京畿县;所有的官吏;都收到了礼品;这是江宁县的产品;主要是十五家商铺的产品;同时;县衙的官吏;开始大范围的向熟人推介这些产品。

官田整修已经结束了;只是修建的几个水池和堰塘;还没有彻底结束;农民拿到了银子;也加入到了购买大军里面了;马上就是春节了;谁不想自家好好过年啊。

户房对用工情况;也要做出来统计;这是知县大人专门吩咐的;令户房的吏员和参与统计的衙役想不到的是;好多参与整修官田水渠的农民;直接进入了作坊做工了;这也是因为;商铺的老板;发现这些是好的劳动力;自身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作坊。

江宁县的商铺和作坊;短时间之内;竟然招募了六千多人;如果不是春节临近;招募的人;恐怕更多;有些农民;急着回家去过年;暂时没有到作坊去。

随之到县衙来的;是江宁县境内的一些酒楼;他们也得知了风声。

酒楼的老板到县衙来了;拜见苏天成之后;也提出来捐银子。

这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

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要促进酒楼和客栈的生意;好多的酒楼;生意都非常的红火;他们自然担心了;县衙照顾诸多的商贾;唯独忘记了他们;要是今后有什么变故;这些商贾没有事情;他们岂不是要遭殃了。

再说了;人活一张脸;看看那些上缴了捐银的商贾;走路的时候;都是昂着头的;酒楼的老板自然是不服气了;凭什么自己就要低着头走路啊。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终于笑了。

初步的目标达到了;大户、富户的捐银;接近七十万两了;加上盐商的捐银;一共是二百三十万两;完全可以办大事了。

他将目光对准了市舶提举司。

既然消费增加了;从各地进入江宁县的货物;必然要增加;最为重要的通道;就是市舶提举司了;从水路来的货物;量是最大的;这样的一笔税收;决不能漏掉了。

再说了;江宁县得到了如此多的捐银;纸里包不尊;上面知道了;肯定是要动心思的;市舶提举司收取的银子多了;上缴给朝廷的银子;自然多起来了;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不会眼红江宁县的银子;至少不会盘剥过多的银子。

通过王道直的联系;苏天成与市舶提举司取得联系了。

江宁县抽调了十五名吏员、三十名衙役;进入了市舶提举司;这些人的各项开销;都是江宁县负责;他们的职责;就是收取赋税;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包括到上元县的货物;一律按照二十税一的比例抽取赋税;不管是谁;都不能够特殊。至于说收到的赋税;江宁县只要其中的一成。

苏天成的时间;计算的非常合适;大量的货物;通过水路;运往了南京。

江宁县的吏员和衙役;刚刚到市舶提举司;就开始忙碌了。

这一切;如同是变魔术;令县衙所有的官吏;目瞪口呆;他们实在不明白;知县大人哪里来的本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令江宁县的商铺;如此的红火;大部分的店铺;忙的不可开交;商品源源不断的卖出去了。就连京营里面的军士;也开始大规模的在江宁县购买商品了。

这一切;在苏天成的眼里;是理所当然的;今后的发展;会更快的。

春耕生产;马上就要开始进行了;县衙已经有了足够的银子;免除来年田赋的事宜;没有丝毫问题了;这样能够刺激脓种田;当然;这里面;对于江宁县的士绅;是有着一些影响的;既然县衙免除了田赋;农民就不需要想方设法;挂靠到士绅的民下了。

这样的大事情;需要得到应天府的批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