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 (第1/4页)

张溥出身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伯父张辅之;曾经担任南京工部尚书;可惜张溥的母亲;出身侍婢;令张溥得不到家族的重视;所以说;他读书特别的刻苦。这方面的遭遇;倒是与苏天成有些相似。

天启四年;张溥在苏州创立应社;这也是复社的前身;创立应社的初衷;是不满意魏忠贤的专权;应社提倡尊经复古;提倡名节;意在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慢慢的;大明全国各地都有了诸多的文社;而在这些文社之中;张溥居于领袖的地位;到了崇祯二年;复社正式成立;因为复社集合了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学社;故取名复社;复社的宗旨明确;期与四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用。

复社上承东林;与东林的主张和立场都是一样;一般人都将他们视为东林党人。

到崇祯三年;复社发展非常迅速;社员遍布全国各地;党羽半天下;有姓名可查的社员。就有三千多人;复社因此声震朝野。

随着复社的壮大。弊端随之出现;社员鱼龙混杂;“迨至附丽者久;应求者广;才隽有文倜傥非常之士;虽入网罗;而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窜其中矣。”而复社本身;也由读书做学问的地方。变成了人们争权夺利的地方了。

张溥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随着复社的发展壮大;声誉日隆;他本人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开始通过其自身和复社的影响力;开始干预政治。连科场都被他把持了;而且做得冠冕堂皇;没有丝毫的顾忌。

因为吹捧的人多了;地位高了;张溥有些志得意满了;加之复社的门生遍布天下。有着一呼百应的声势;所以说;他开始无所顾忌了。

最为明显的反应;是会试和殿试之后;张溥留在了翰林院。成为了庶吉士;受到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尊重和赏识。开始指点江山;没有将诸多的同僚看在眼里;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甚至内阁次辅温体仁都看不惯了。

若不是遇见了苏天成;张溥后续的发展;还是很辉煌的;虽然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最终以复社和本人之力;令周延儒再次成为内阁首辅;周延儒上台之后;大量任用复社成员;令复社的威望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可惜;历史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改变;无他;因为苏天成出现了。

士子之间出现辩论;刚开始;张溥是信心满满的;他以为;苏天成虽然有着惊艳的才学;虽然做出来了不少的事情;但是在士子中间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本不能够和自己抗衡;不要说苏天成;就是南直隶的诸多知州知府;也不一定能够和复社抗衡。

可局势的发展;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

首先站出来的是黄道周。

黄廷平、易礼高和邹平章三人;故意歪曲四海酒楼的辩论;刻意贬低苏天成;这件事情;张溥是知道的;他默许了;或许是觉得苏天成没有给自己面子;教训一下也好。可惜黄道周站出来;说真话了;原原本本的说出来了当日的辩论。

如此一来;引发了轩然大波;不少的士子;开始品评黄廷平等三人的人品;更有极个别的声音;开始质疑他张溥;是不是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都是东林一党;要说张溥不知道;没有谁会相信。

紧接着;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也说话了;认为苏天成的话语是务实的;是为了大明朝的发展的;苏天成在江宁县做出来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范景文还特别提到了;士绅富户为了大明朝的发展;做出来应有的贡献;这是应该的;若是一味索取;不知道付出;如此的士绅富户;应该受到谴责。

范景文的表态;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参与辩论的士子;迅速开始分化;变为了两派;支持苏天成的士子;慢慢开始多起来了。

最为致命的是;复社和东林书院不少人;也明确表示;支持苏天成的观点;甚至有人直截了当的提出来了;前几年;北方遭遇饥荒;南方的士绅富户;就应该站出来;捐钱捐粮;为朝廷解难;帮助穷苦百姓度过灾荒;可南方的士绅富户;都做了一些什么;什么都没有做;甚至在朝廷困难的时候;还要求减低赋税;还在考虑自身的利益。

张溥有些坐不住了;出现了这样的言论;是他不能够容忍的。

东林党和复社强调的尊经复古;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礼制;讲究严格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的等级;要严格遵循;出身不同;就意味着地位的不同;士子就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士绅的地位就是不同;朝廷要给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