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 (第1/4页)

“好啊;大人既然负责中兴学社的一切事宜;当然以大人的意见为准。”

“苏大人;老夫有一层疑虑;也考虑很久了;这中兴学社成立之后;究竟是什么宗旨啊;若是吸纳天下的读书人;岂不是与国子监之间;有着不小的冲突了吗;至于说学社推广的观念;老夫可以与苏大人和众位同僚商议;这不是最大的问题。”

“大人说的是啊;晚辈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晚辈以为;学社成立之后;有三大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团结一切读书人;包括士绅富户;让他们集聚在朝廷的周围;拥护朝廷的决策;效忠皇上。”

“第二个任务;是宣传朝廷的政策;学社不仅仅要向士绅富户、士子读书人宣传;也要求他们向普通百姓宣传;学社好比是一架桥梁;一头连着朝廷;一头连着百姓;这等宣传的作用;万万不能够小觑;可以令朝廷知晓百姓的疾苦;也可以令百姓知晓皇上爱民如子的心愿。”

“第三个任务;是体察民情;学社的性质特殊;不是官僚机构;加入学社的社员;来自于天南地北;他们可以微服私访;掌握民间的情况;掌握百姓的疾苦;学社汇集这些情况;提出来解决的意见建议;禀报给皇上和朝廷;这可以令皇上真正掌握民间的情况。”

“至于说中兴学社与国子监之间;性质是不同的;国子监主要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学社重点是从事调研的;说的更加直白一些;学社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体察民情;提出来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且是集合天下读书人的力量;直接为皇上提供诸多的意见。”

“晚辈暂时就考虑到了这些;学社是以大人为主的;一切的意见;都是大人定夺的。”

孙承宗的面容越来越严肃了;这个中兴学社;和他所考虑的还是有所区别的;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学术的机构;更是一个带有幕僚性质的机构;而且这个幕僚;直接的主子就是皇上;可见这个中兴学社;作用非同一般。

“苏大人如此说了;老夫有些明白了;难怪苏大人要求老夫的家眷;一同到南京去的;看来这个学社的任务;是很繁重的。”

“晚辈思考的;还有另外的一层事情;中兴学社的性质;与东林书院、复社等学社;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凡是进入中兴学社的士子、读书人、士绅富户;都是要肩负责任的;反应民间疾苦;力所能及的做出来贡献;杜绝空谈;学社可以依据社员的表现;直接给朝廷举荐人才;表现突出的社员;朝廷可以直接授官。”

孙承宗站起来了;苏天成说到的最后这一点;震撼了他;学社可以直接向朝廷举荐人才;也就是说;学社的社员;表现突出的;可以直接成为朝廷的官员;这就非同小可了;可以说;学社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最为广发的吸纳人才的。

“苏大人所说的一切;皇上是否知晓啊。”

“大人放心;这一切的事宜;都是皇上恩准的;否则晚辈也不敢随意乱说了;皇上下了两道圣旨;一道圣旨;是要求大人的家眷;随同到南京去的;另外的一道圣旨;就是有关中兴学社的相关事宜的;这里面明确了中兴学社的费用支出等等;包括大人的俸禄等具体事宜;以及中兴学社;可以直接上奏皇室;直接推荐人才。”

孙承宗在书房里面;走动了几步;他实在有些忍不住了。

苏天成的话语吗;说的够清楚了;也就是说;中兴学社;有密折专奏的权力;这也是杜绝吏部和内阁拖延办事;不愿意任用学社推荐的人才的举措。

刹那间;孙承宗的豪气起来了。

“好;好;老夫要是办不好这个中兴学社;那就真的是愧对皇上的厚望了;想不到老夫一大把年纪了;担当了如此的重任;老夫这就做好准备;随同苏大人出发;一同到南京去。”

家人很快前来禀报;说是会客厅已经准备好了。

苏天成和孙承宗很快来到了会客厅;高阳县知县也在会客厅等候。

苏天成很快宣读了圣旨;朱由检显得很是大度;孙承宗的家眷;可以悉数跟着到南京去;当然;高阳县还是要留下一些家人的;毕竟这里是故乡。

至于说另外的一份圣旨;是单独给孙承宗的。

宣读圣旨的过程中;苏天成也是有朽涩的;皇上很是大度;一切都考虑到照顾孙承宗;可惜就是不给银子;这一切的开销;都是要求应天府和江宁县负责;说白了;就是江宁县直接负责了;苏天成算过账;开始的时候;至少需要二十万两白银以上;而且还有孙承宗、黄道周和鹿善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