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部分 (第1/4页)

罗汝才的亲兵,守护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都是在四川劫掠的,李自成带领九万大军出征的时候,没有带走财宝,仅仅是带走了不少的粮食,如今这些财宝都归罗汝才了。

罗汝才想着依靠这些财宝来笼络人心,但分给两万大军,这些财宝也不能够算是很多的,况且全部都分下去了,自己怎么办,万一接下来不能够攻城拔寨,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这不得不说说罗汝才,本来就是农民出身的,有着小农意识,也是很正常的。

这样的犹豫,持续了三五天。

罗汝才没有注意到,这三五天的时间是致命的。

他手下的部分军官,也产生动摇了。

一些军官开始联络军士,秘密商议,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能够擒获罗汝才和一些军官,想朝廷投降,说不定能够得到奖赏,还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造反的军士,以前大都是农民,或者一些卫所的军士,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想到的就是能够吃饱饭,好处是当官的享受,他们能够过日子就满足了,不过当这个底线不能够守住了,甚至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很容易发生改变。

义军最为缺乏的就是军魂。

没有目的的军队,尽管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胜利,可垮下去也是飞快的,共同的追求将大家凝聚到一起,可以迸发出来巨大的力量,因为大家都有着明确的目的,为着这个理想奋斗,可一旦不能够达到目标,大家的思想就会出现变化。

古往今来,军队都是如此,就算是江宁营也不可能例外。

例外的是军队的统帅,如果统帅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号召力,注意做好军士的思想工作,让大家能够享受到胜利的成果,在低谷的时候,能够给予大家鼓励和凝聚力,这样的军队,必然越来越强大,反之,就是乌合之众。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罗汝才怎么可能去做什么思想工作,他也拿不出来有利或者是有力的说法了。

罗汝才在军队中间的威望还是不错的。

少部分军官意图谋反的举措,他很快就知道了。

义军的内讧爆发了,罗汝才的亲兵去抓这些人的时候,遭遇了抵抗,很快,这种厮杀和搏斗蔓延开来了,支持的和反对的,各自为战展开了厮杀,双方一时间难分高下,只到罗汝才亲自出面,才将这场厮压下来。

厮杀之后,清点人数的,剩下不足一万五千人了。

一次的自相残杀,损失了五千多人,这是罗汝才没有想到的。

平息内讧的这个晚上,罗汝才彻夜未眠。

虽说这次的内讧镇压下来了,但军士的思想彻底乱了,下一次的内讧,说不定很快就会出现了,也就是说,他罗汝才的生命,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

造反十余年来,罗汝才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境地,就算最为艰苦的崇祯元年的时候,情况也比现在好一些,大大小小的一百多支造反的部队,令朝廷有心无力,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放眼大明朝境内,剩下的义军,就是自己带领的这些人了。这也表示着,自己成为了朝廷唯一的目标了。

到了这个时候,罗汝才要想到自己的出路了。

摆在面前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道路,带领大军投降朝廷,可这条路,自己是看不到希望的,朝廷不会饶了自己,从前面那么多斩杀的首领可以看出来,朝廷对首领是不会留情的,尤其是重要的首领。

第二条道路,带着大军继续前进,进入朵甘都司之后,看看能够有什么出路,朵甘都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虽然大家都是这样称呼的,其实朵甘都司早在万历年间,就废弃了,因为蒙古部落的崛起,这一块庞大的地方,已经成为了蒙古部落的地盘,实际上朵甘都司,不是明朝控制的地方了,进入朵甘都司之后,可以避开明朝大军的追杀了,但可能要面对骁勇的蒙古部落,再说了,军士是不是能够适应游牧的生活,还是未知数。

第三条道路,那就是自己带着钱财逃离,带上一部分亲兵,去过富裕的隐居生活,这样的可能性太小了,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就是朝廷也不会放弃对自己的追缉的,江宁营如此的厉害,那么多的情报都知道,偌大的大明,可能没有自己生存的地方了。

想到这些,罗汝才有了穷途末路的感觉。

接连两天的时间,罗汝才都是喝的大醉,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说,大军今后该怎么办,大家都在等着。

亲兵禀报,又有一部分的军士,有些躁动了,这个时候,罗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