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部分 (第1/4页)

的,或者说有人不是很相信,但也不愿意产生怀疑,宁愿认为,后金鞑是畏惧大明王朝的强大,迫不得已臣服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多年以来,这句话的意思被人误解了,总是认为不开战就能够让对方屈服,就是最辉煌的胜利了,几年之后,术界对这句话的认识,还是存在争议的,苏天成认为,孙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之中,能够最大限的破坏对手的军事能力,让对手无法抵抗,这才是最为高明的谋略。

苏天成一直认为,降服后金鞑的唯一办法,是彻底的打败后金鞑,乃至于剿灭后金鞑的有生力量,甚至是从**上消灭后金鞑的精英,诸如皇、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等等人选,都是不能够留在世界上的,要彻底的消灭了他们,后金才有可能降服,大明王朝也才能够真正的设立建州卫,对辽东进行有效的管辖。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剿灭蒙古部落的反对力量,譬如说科尔沁部落,这些蒙古部落,与后金鞑成为了一体,是坚决支持和拥护皇的。

可惜苏天成的这种认识,在朝廷之中,并非是那么盛行的,就连朱审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偏颇,出现这样的认识,也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大明历来都存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的争论,以前因为皇上的强势,主战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可随着国力的衰败,主和派渐渐的开始出头了,征战厮杀给国家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财力上面的消耗,令不少的主战派,也难以理直气壮了,特别是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主和派的思潮是占据了上风的,尽管说不是**裸的求和,但在征伐的过程中,还是变相的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潮,譬如说内阁辅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担任边总督的时候,对于蜂拥而起的流寇,就是多采用招抚的手段。

主和派不承认自身的认识就是求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想,你不能够完全说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过刚易折,一味的采取强硬的手段,那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的,偏偏大明朝廷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朱由检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的认识之中,就存在主和的思潮,皇上都是这样的认识,就更不用说下面的武大臣了。

主和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歌舞升平的局面不会被打破,黎民姓能够暂时沉浸在平静的生活之中,该享乐的享乐,该赚钱的赚钱,谁也不用去考虑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威胁,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这是苏天成最为担心的,一旦大明朝廷缺乏了外部的压力,处于了长期的和平之中,他这种权势显赫的大臣,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甚至皇上也要担心的,权力并非苏天成一定要获取的,若是彻底降服了后金鞑,令大明王朝的外部完全的稳定下来,苏天成可以找到地方去避祸,交出来权力,但如今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行的,后金鞑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还很是强大,这个时候,大明朝廷内部要是安于现状,相互倾轧,那恐怕是真正的走向了覆灭之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百三十章 果断决策

“大人,江宁营招募军士的事宜,全部结束了,这次一共招募了两万将士,江宁营将士的总人数达到了十三万,其中七万八千人驻扎在复州和宣州等地,五万人驻扎在登州、莱州和青州,两千人驻扎在安宁堡和靖边,新招募的两万军士,训练课程正在进行,下官觉得,最好的训练,还是在战场上的厮杀。”

苏天成看着洪承畴,暂时没有说话,这段时间,洪承畴总是想着江宁营能够展开厮杀,不管是在台湾方面,还是草原方面,总之不能够这样闲着,将士的俸禄是很高的,需要大量的消耗,加之驻扎在复州和宣州一带的江宁营将士,主要还是依靠登州的粮草维持,因为前不久的征伐,宣州和复州一带的老百姓,也跟着吃亏了,需要救济,江宁营的将士总数达到了十三万人,每年需要的消耗接近千万两白银了,如此高昂的消耗,要是无所事事,还真的是说不过去的。

按照朝廷的军饷,十三万将士需要消耗的白银不多,可江宁营的情况一直都不一样,从成立的时候,与其他的军队就有着不小的区别,为了能够维持江宁营的运转,苏天成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仅要考虑将士的军饷,还要考虑民生问题,否则江宁营的军饷无法维持,军心肯定是不稳的,私下里,洪承畴也是有些担心的,如此高的军饷,不知道改如何的长期维持下去,换做是他,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

“大人,朝廷来了圣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