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先出单虎抱头之式,然后上步变虎形,这个单虎抱头是右手抱头右脚在前,再做虎形式子的时候,这个双脚是跳步的,在双掌推出的时候,突然跳步变成左脚在前,双掌向前推出耳。

这个要求密练,不准在大庭广众之下练习。此式威猛且通过换步全身重量都经过身体的转换放到了双掌之间,脚下欺进且有勾锁之意,此双劈出手“如虎搜山”在劫难逃。

久加习练当能提升诸君实战之能力。

最后再说这个“虎托”,“虎托”之妙,妙在“包、裹”之意。

我们练习这个虎托,总是在“明”与“未明”之间,我曾困扰期间,萦绕良久终不得其解。

后慢慢修习到形意拳之八字。斩、截、裹、跨、挑、顶、云、领,那是另一番天地。

个人以为:这个虎托要和“八字功”啊!这个“裹”字功去参照练习。“八字功”是形意拳门较为高深的体用之法,练的好练、用着好用。

这是指有基础的一步步来的,不是跳跃练习的东西。在此不作赘述,后文终能明解也。我只是说明这个道理,诸君习练之时,“未明“是拳之必经,说明有感悟才有未明之处,不必懊恼。

参学“裹”字功后。对这个虎托的体用理解就大不一样了,勤加练习终必有所得。

“裹字通太极”就是画了个圆,整个世界都在里边,裹字是半个圆,甚至多半圆,你就这么去理解吧,虎托也是含着这个半圆也叫半月。

虎托练习的时候是双手合全身血脉的整劲,使用的时侯单双手不拘,进退步亦不必拘束。腰身一动手一沉就化了敌人的来势。手一翻就是打进之法,语言至此已无能为力了。

与敌一接手,就破其来势,一接手就带动了敌人的重心,破化了敌脊柱之平衡与发力,至此万般打法皆可出也,信手一击已可胜之。

虎形与他形亦有“暗同”之处,就是那个胯力。

再说猛虎一生都在奔波劳碌扑食不已。虎的下肢力量更是非比寻常。尤其是“虎跨之力”,窜山跳涧如履平地。

当年我父亲讲过一个武林的传说:一个练习虎拳八年的武夫在山中行走终遇猛虎,其人仿效武松打虎之勇与虎搏斗。惨败幸而留得xìng命。

其下山曰:吾习练虎拳八年,在猛虎身前出手,竟无一是处耳!

故事虽为虚妄,但“其理弥真!”。

今人所练之拳脚与古人大不相同,因古人生存条件恶劣盗匪横行,武功当能一试耳,古战场之严酷,非拳王争霸之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要把老虎的爪子用拳套套上。

在中华古代十八般武艺中,“白打”空手搏击排在最末。

古战场兵刃搏杀之术才是最重要的。

学拳学真终有悟、

练拳练假功难成。

虎形之妙亦妙在“纵胯一击”,我历尽三十六篇诸君可看出,竟是我“自创之词汇”。文字表达如高山定势,表达流水悦动之妙,实难叙其“苍龙百变”耳。

有了胯打之力。即可体会:胯打yīn阳左右便,两手交互演自然之妙句矣。

本文算虎形之完结篇吧,许多东西我“画其龙而点其睛!”的都说到了。

诸君各个门派各个支系之人都有,说的太多徒乱人意,且干扰诸君初学的境界也。

诸君还是按照虎形之势练习为正宗。

有明师指教再学习那其中之奥秘,且条条大道通罗马,诸君可在其他形象参悟虎形。

最最重要的是:“龙虎二形”可以参合练习体悟之。

最后说说虎形之拳意——

龙虎相合为心肾相交

心属火

肾属水

也称水火相交也

金(肺)木(肝)交并,四象和合。

得之身心即为xìng命双修

虎形在卦数兑、为金

身为坎、属肾、属水、坎生风、风从虎,

《道藏》云:虎向水中生。

此中之说为我家长辈拜师叩头多年而习得知之。

今诸君身不动、膀不摇,亦得此文字,只能说是缘法也。

万望诸君得之、惜之!

文人武相之

武人文相之

热望诸君——

文韬武略均在吾身

身意双修武者乾坤

一气混元

两仪初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