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扶苏面上带了几分了然,却仍神色恭谨,清声应道:“缪公十二年,晋旱,请粟于秦。缪公谋于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晋国因旱借粟于秦,秦缪公不计与晋公夷吾之间的嫌隙,慷慨鼎助的事迹,堪称天下诸侯间以德报怨的楷范。

秦王面色不变,续问“那,缪公十四年又如何?”

“缪公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公谋之群臣,定计因饥而伐之。遂兴兵攻秦,击缪公,缪公伤。”十一岁的孩子清声直陈,未有半分犹疑。

短短两年之后,秦国饥荒,借粟于晋,在晋公眼中却成了趁势攻秦的绝佳契机,于是一举兴兵,重创秦国,甚至在此战中伤了国君缪公。

“既读过史,竟还这般冥顽不灵?”秦王语声沉沉,眸光里几分怒意,直直逼视着眼前的孩子。

“我大秦地处西垂,自古以来,便被中原诸国视作蛮夷之邦,轻贱鄙夷,摈斥在外。初时,因地寡弱小,受了诸侯各国多少欺凌?”

“便如缪公当年之事,以德报怨,终竟如何?自己险些陨身,更不知多少大秦兵士、大秦黎民丧命于晋军铁骑之下!”

他目光更厉地逼视向眼前直身而跪的小少年,几乎透了几分狠意:“黎庶何辜,原应悯恤?那,敢问这天下诸侯,谁曾悯我大秦百姓,谁来恤我大秦子民?”

他眸光一片刀锋般寒厉,不只是盛极的怒意,更有恨。

室中一时静极,仿佛亘古的岑寂,八荒**不闻一丝声息。

过了也只半刻,旷静的厅堂中,属于少年的润澈嗓音清晰地响起,字字掷地有声:“父王志在天下,终有一日,这天下将是我大秦之天下,天下百姓皆是我大秦之子民。”

他神色沉静,抬眸与父亲对视,不避分毫:“父王如今若凌铄六国,异日即便收服天下,恐也难免为六国百姓所怨怼。厝火积薪,安无遗患?而若种祸于今,日后又何以固江山、安社稷,致万世之太平?”

十一岁的孩子直陈利弊,字字针砭,眸光冷静而犀利。

一旁的秦王面色似乎悄然缓了些,只倾耳听着。

顿了顿,他续问:“那,依你之见,又该当如何?”

“扶苏以为,宜徐徐而图之……”

“啪!”极其突兀地,只单单听得这一句,秦王的脸色便蓦然一变,转眼间,那卷简册便被他奋袖一掷,狠狠砸到了少年脚边。

十一岁的孩子诧异地抬眸看向父亲,神情错愕。

秦王重重闭了闭眼,也不看他。

过了好一会儿,他似乎有些费力地启了声,沉声道:“去外边跪着。”

扶苏虽不明就里,但却未有一字置辩。恭谨地揽衣而起,先后向父母施了一礼,这才退步走向了正门的方向,在堂外檐宇下跪了下来。

一直到扶苏步出了屋子,秦王才重新睁开了眼。

“你,随寡人来。”他看了眼阿荼,不带多少表情地道。

阿荼敛衽起身,随着他一路进了东侧的内室。

待两人在室中站定,阿荼心下还有几分疑惑时,却听得眼前的秦王沉声开口,虽有些突兀却是字字清晰——

“寡人此生,不会立后。”

正文 第13章 秦始皇与郑女(十三)

阿荼闻言,有些愕然地抬眸看向他——

虽然咸阳宫后位虚悬多年,朝野上下、宫闱内外皆有过许多揣测,但,真正听到他这一句话,她心下仍是不免一阵惊诧。

天下诸侯国君,多是即位之时便立了王后。但王上践祚时,年只十三岁,又逢吕相掌权……这事儿便一直被拖了下来。而自八年前那一场鱼龙变化之后,他真正执掌乾纲,却也从未提过立后之事。

这人,究竟是多早的时候,便动了这个念头?

阿荼略略垂了眸,缓缓平复着心头的惊意——婚姻嫁娶,于旁人而言,自是终身大事。但在当今秦王眼里……恐怕未必有多少意义罢。

七雄鼎立多年,诸侯国间尚行联姻。早些年,秦国的王后们,多是出身他国王族的公主或贵族公卿家的女公子——但现今,纵观天下,还有哪一国的公主堪匹配如今的秦王?

何况,妻者,齐也。睥睨天下、眼高四海的秦王,又哪里容得这世上任何一个女子与他比肩?

这,从来就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人呐……

再者,秦王也并不需要一个女子常伴左右,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