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除此之外,瓦德西还带来个好消息,他说马克沁改进型机枪已经试制完毕,皇帝是否要亲自看一看。

威廉对枪械没有多少了解,自然无需亲自过目。他只是知道机枪、壕堑、铁丝网是一战时候的防守利器,所以之前才下令让军械局研制一型适合德国陆军装备的机枪,没想到这么快就完成了改良。

“机枪是防守战中的利器,据说英国人在征服祖鲁人的一次防御作战中依靠4挺机枪就杀伤了对方3000多人。对付俄国陆军的人海战术,机枪是非常好用的武器,应该多多列装部队。”威廉吩咐道。

“陛下请放心,议会通过了额外增加陆军拨款的法案,我会安排一笔专款用于在步兵中装备机枪的。”瓦德西点头说道。

有钱就是好啊!威廉心想,如果不是从布莱希罗德那里额外查抄了1亿马克,想让议会增加军事拨款,那是门都没有。

瓦德西走后,威廉看着地图,仔细考虑这两个方案的优劣,整整一天时间,总算有了点眉目。

在他看来,施里芬的方案很有点解放战争时期,共军常常采用的围城打援计策的味道。对于波兰俄军围而不歼,并以其为诱饵吸引俄军全部主力集结于明斯克以西地区与德军决战。只要获得决战的胜利,俄军将再无可战之兵,战争也就可以以德国所希望的方式迅速结束。

反观第一个方案,一旦俄军在波兰西部交战失利,他们甚至可以效仿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先例,一口气退到莫斯科,将西部的大片国土弃之不管。虽然德国可以迅速占据波兰的广大地区,但想要攻下莫斯科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无法攻下莫斯科,俄国就不会投降,只要俄国不投降,战争就不算结束,届时法国的实力和英国的态度将成为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

当晚,威廉开始写下他的战略构想以及对未来战争目标的一些看法,两天之后他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两篇文章,分别是《间接路线:战略进攻与战术防御》和《波兰战争的战略目标》。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是一种较强而且比较经济的战略形式。如果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能够在战术上迫使对手在我方预设的战争上发动攻击,那么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之一。如何迫使防御一方的敌军转入进攻,这便是间接路线战略的艺术。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三十年战争中期,尽管华伦斯坦的战争机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并不善于从有利的战略形势中获取战术上的好处,但他还是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在这次会战之前,他取得了现实的真正优势。应该指出,他的这个优势是连续三次采用各种间接路线行动的结果。

1632年,华伦斯坦重新受命,担任了当时已经并不存在的陆军的首脑,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个月之内收编了一支大约有四万人的雇佣军。由于古斯达夫·阿道夫国王的瑞典军队正在扫荡巴伐利亚,当局发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呼吁,但是,华伦斯坦没有马上赶到那里去,反而掉转头来向北走,去对付萨克森那个古斯达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萨克森军逐出了波希米亚,而后即向其国内进攻。他甚至还强迫巴伐利亚选侯也带领自己的军队前来同他会师,这样就使巴伐利亚在表面上显得防务更加薄弱。然而,华伦斯坦这个算计是完全正确的,他就是这样调动了古斯达夫。由于害怕自己那个脆弱的同盟者被消灭,古斯达夫不得不赶紧从巴伐利亚撤退出来,并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萨克森人。

华伦斯坦和巴伐利亚选侯的部队,在古斯达夫军队赶到以前实行了会师,古斯达夫面临着敌人的联合兵力,不得不退回到纽伦堡。华伦斯坦随即跟了上去,但却发现瑞典人正在严阵以待,因而认为:“举行会战的时机已经丧失,必须尝试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来攻击瑞典的精兵,于是使选择地形挖壕设防,一方面使部队得以安全地进行休息,一方面则使用轻骑兵去控制古斯达夫的补给线。华伦斯坦这时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战术:对于瑞典国王的挑战置之不理,使他进攻阵地的尝试多次破产,得不到什么战果,同时,又使瑞典军队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样,尽管在军事上的意义比较有限,但在政治上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欧洲,都知道古斯达夫这次失败了。虽然古斯达夫并没有被歼灭,但是由于过去一系列重大胜利而造成的“古斯达夫不可战胜”的神话,却完全破产了。这就必然要削弱他对于日尔曼诸国家的控制力量。华伦斯坦正确地使用了自己比较有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