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 (第1/4页)

司马在《史记》中曾写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名其处日鼎湖,其弓曰乌号。”

这并非是说。曾经有人调查过。在查阅了大量地史书记载和真实可靠地考古发现。推断出一个定论:黄帝铸鼎地点就是现在地白鹿原东依地荆山之下。焦河岸地“鼎湖延寿宫”。

首山地名称有很多。比如“阳山”。“寿阳山”。“长寿山”“首山”“荆山”但是不管叫什么。其实指地都是同一座山。

《蓝田县志》载白鹿原孟村东南怀珍坊。1973年发现商代早期冶铜作坊及村落遗址。出土有冶铜炉灶、木炭、铜饼、铜刀。铜。铜戈。卜骨。面刀。石锄、骨锄、骨椎等大量文物。商代早期。距黄帝铸鼎年代很近。说明首山有铜可采。否则。在交通极不发达地古代。冶炼铜地作坊绝对不会建在离原料遥远地其它地方。所以说“黄帝采首山铜”是真实地。

当然。这都是辛云第一世地记忆而已。可是……这首山可不得了。大禹治水要采集首山铜炼定海神针。也就是如意金箍帮棒。皇帝要采首山铜炼九鼎。基本而言。只要是大人物要用。基本都是要来这里采铜地。

如果光是一大堆人来采铜地话。这倒还是小事。能让辛云记地如此深刻地。主要还是因为一人!或者说是一圣!

众所周知。天下圣。除鸿均之外。以老子为尊!后来三清分家。老子就跑去了首阳山。建立了兜率宫。正是因此。辛云想记不深刻都不成。

按照城主的指点,辛云朝着远处地一座大山看了过去,入目所见,那是一宏伟挺拔的巨峰,仿如一柱擎天一般,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

传说中,这首阳山为盘古阳根所化,内含至阳之气,孕育出首山之中的无量赤铜,虽然不知道这传说是真是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这就是传说中的首山的话,那里就一定可以开采到铜矿,而且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一种。

想到这里,辛云哪还有心思继续逛下去,紧张的转过头,看着老城主道:“这首山之上,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矿藏呢?”

“矿藏?”疑惑的看了看辛云,老者摇头道:“有没有矿藏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知道,这首阳山的山石无比的坚硬,即便是宝刀利刃,也很难将其切割,所以根本没有人想过要在这里找矿。”

听到老者的话,辛云微微一愣,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失望之色,很显然……就算有铜,现在也没被发现呢,不然的话,辛云上一世怎么也应该听说一点的。

失望的叹了口气,正准备继续逛街的时候,旁边一个长老犹了一下,谨慎的道:“对了,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原来龙首帮镇守这里的时候,他们好象偷偷的在首山南面转悠,虽然他们做的很隐蔽,可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那里转一圈,不知道……”

听到老者的话,辛云先是一愣,随即猛的转过身,急切的道:“你真的看到了吗?你指给我看看,他们到底在哪里转?”

听到辛云的话,那长老转过身,指着首山道:“你看,从这里看过去,就在树梢上面一点点的那个位置,那里有一个,恩……没错,就是那颗巨松的附近,我每次都是看他们在那里起落的。

听到长老的话,辛云哪还能等下去,招呼一声后,四人直接驾御起巨龙,浮空直上,朝着那长老所指的位

过去。

上到高空,居高临下地看去,整个首山真的太大了,即便上升到万米高度,也一眼看不到边,八个居住区环绕着首山而建,中间则是商业区域,商业异常的发达,而商业区域围绕的,就是这首阳山了!

按照老者的指引,四人直接朝着那山峰上横长的巨松飞了过去,虽然那里有可能隐藏着危险,但是辛云等人却无所畏惧,以四人如今的状况,就算是打不过,逃跑却不成问题的,更何况……辛云已经再次消耗了上万仙石,将崆峒印冲能完毕了,除非遇到钻石一星以上的高手,否则地话绝无性命之危。

四人的速度都不慢,只一会功夫,四人便先后抵达了那棵巨松之下,从近处看去,那巨松不愧那个巨字,活这么大,辛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地松树!

从很远的地方看,这巨已经很大了,现在从近处看去,就更加的不得了了,上百米的直径,高松入云的高度,稠密地枝杈,这活多少年才能长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