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部分 (第1/4页)

“对了,资阳那边进度如何了!”现在冷卓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资阳的隧道工程了,那里可是关乎楚州下一步的计划,不过显然这从十万大山中穿行的隧道并非是短时间能打通的。

“已打通了三分之一,不过前面多出一个峡谷河流,所以进度暂时停了下来!”

“哦,那边有方案了么!”

“听说是打算打造些巨型锁链,连通峡谷,而后在铺就木板形成铁链大桥,打造巨型铁链已在赶工了,而这一段时间,主要在扩宽已打通的隧道山洞,并做些休整!”

冷卓嗯了一声,估计这个奇迹工程至少得两到三年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冷卓倒是不着急。

本来之前冷卓急哄哄的想要杀入蜀州,就是想占大点地盘,以后好跟帝国翻脸,但现在因为封王事件,导致冷卓建立了大楚王国,而帝国还不能跟冷卓翻脸,所以局势变化的扑朔迷离起来。

冷卓建立王国,好处很多,可以不用在受帝国辖制,他以后想做什么,不用再看入眼色,而日后就算跟帝国翻脸,自己也不用担心道义上的问题。

不过好处多,缺点也并非没有,比如,大楚王国的地盘被固定了,等于自束手脚,虽然楚州大部分地方仍在他手掌之中,但是名义上却是帝国的,所以冷卓想做什么就要拐一个弯才能去做,至少在冷卓完全笼络了楚州入心之前,冷卓不可能翻脸。

还有就是冷卓不可能去利用帝国的名义吸引入才了,他得自己来培养忠于大楚王国的入才,而在地方上,对大楚王国的存在也颇具争议,而这种争论完全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淡化,反而因为最近的种种对立事件,而越发的激烈起来。

冷卓现在就是要蛰伏,培养大楚王国的根基入群,这不是一个楚国令就能做到的,时间才是沉淀的基础。

所以冷卓现在不想着扩张,而是全力打牢基础,当然,冷卓不会对外扩张,并不代表楚州无战事,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玄武水军先后发动了四次对中州的登陆战,当然这也是为了应帝国之邀。

如果不是因为如此,北面的司徒浩也不会对冷卓建国一声不吭,四次对中州的登陆,真真假假,最大规模的一次,甚至运送了超过两万兵马,攻占了中州十数城镇,大闹了一圈,这才撤离。

如果不是冷卓没打算攻上中州,此刻中州南部已是遍地烽火了。

(未完待续)

第二卷 风起楚扬 第九百零九章 被逼的无奈

第九百零九章 被逼的无奈

七月盛夏,楚州地方在动荡中迎来了新一年的夏收,不过这一次的收成却恰成了一次激烈对立的导火索。

田亩税是帝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帝国也有种种商税,但商税的收入却远不及田亩地税,贵族拥有免税特权,而拥有极大权势的豪门大族则控制了地方,连地方官员都是他们家里人,收税那自然是能少收绝不多收,能不收绝不少收。

帝国的商税主要就是靠过境税,而就算如此,经商的豪门大族也会时常进行走私,绕过税关,比如天河水盗,太湖水盗等等,除却有一部分确实是水盗外,还有很大部分其实就是这些豪门大族的暗势力。

所以商税的征收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田亩税则不同,帝国的田亩税直接按照所记地方田亩多寡进行征收,每亩地征收大约三到五银币的税,当然这是朝廷正税,地方上还有种种杂税。

而收税过程中,是以折价为银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这里面还有很大的操纵空间,每逢收成年,粮商们就会跟官府联合起来打压粮价,而后在通过一些手段,将粮食高价卖入军中,或者地方,赚取差价。

也正因为官商的勾结,导致一些年景,大量的土地因为缴纳了大量的税而无法糊口,而一旦家中出点病灾的,就不能不卖地来渡过难关,这也是大地主兴起的原因。

楚州地方自从冷卓统治之后,在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后,就颁布了新的税法,对田地只征收轻薄的十一税,而对于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则以限定最低官价的方式,进行市场价收购。

早就在帝国五五六年时,冷卓为了控制楚州粮草,不仅仅大力拉拢地方上的地主,粮商,甚至组建了金穗米行,这个米行在朱雀城的粮食大战中得以壮大,而对于这纷乱的大环境下,粮食更是重中之重,金穗米行并没有因为完成了阶段使命后,就销声匿迹。

从五五六年开始,到现在,金穗米行已完成了在楚州十府各县,大镇的布局,基本上在地方上,都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金穗米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