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虽然唐烨很是担心李真给三爷留下一个故作的印象,可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唐烨竟然再也没瞅到过那个三爷,那个三爷竟然好似凭空从兰州城消失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三爷还是没影…

唐烨只得认命,看来这个三爷不是自己,错,不是李真的贵人啊…

期间,唐高林则签署了田地购买合同,唐家自此在城外有了四亩地,一亩上好的地,卖地的人家已经种上了冬小麦,三亩坡地,好像以前种的是玉米,如今早收割了,地里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听唐高林的意思,唐家准备来年开春在那三亩坡地上再加种土豆。

这两块地相隔倒也不算远,走路不超过20分钟。

地拿下后,唐高林、李真和唐王氏奋战了一个半月,在坡地旁搭起了两间半的茅草屋,就这两间屋的地基,唐高林还额外掏了银子买的,这年头,怎么就没无主的荒地啊…

别看是茅草屋,也很是花了些银子,因为,这个茅草屋并不是唐烨想的那样,全部是用茅草做成的,两间屋还是弄的泥巴墙,只是屋顶没用瓦,而是茅草。

一间唐高林两口子住,一间是厨房兼孩子们的卧室,房屋中间用树枝条做了个隔断,这个隔断将屋里的炕一分为二,和灶台划在一起的那部分炕归李真,而单独的小空间则归唐烨两姐妹。

而那半间屋则是茅房,傍着厨房的一面墙用茅草搭的。

说到花钱,炕其实才是大头,因为唐高林不会,只能请人,这人工费、伙食费可不小。

当房屋建好后,唐家所有积蓄全没了,还背上了外债,欠了宋子墨两吊多钱。

好在房屋赶在春节前建好了,在代写书信、春联的高峰期来临前,唐高林和李真又将写字摊给摆了出来。

看着唐高林、李真和唐王氏那满是咧口的手,唐烨主动将洗澡次数减了下来,每天没卖完的肥肠也全打折卖了出去,只是隔三岔五的给唐蜜挑几块土豆过过嘴瘾…

一想起那两间茅草屋的修建工作,唐烨就想哭,太苦了,唐高林三人每天城门一开就出城,自带着窝头和一壶水,直干到城门关门才回来,唐烨虽然没去工地现场看过,但猜也能猜得到那工作强度。

不光要修房子,而且还要照看那一亩冬麦啊…

三人回来后,基本上都不想再动弹。

而李真尤其值得表扬,毕竟唐高林两口子都是成年人了,可李真只有10岁啊,唐烨楞是没听他叫过一声苦,更没听他哼过一声,而且从唐高林两口子的只言片语中,唐烨也听得出来,李真抢着干了不少累活,让唐王氏稍微轻松了一些…

新家建好后,也没挑什么吉日,赶在房屋租期到期前,一家人收拾了细软,花了一天时间,将家给搬了…

虽然房子是茅草屋顶,严格说来还只是一室一厨一卫,但是,全家人都很兴奋,唐烨也不例外,这可是自己家的屋啊,拥有完全产权的啊,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呢…

第九章 发家的路子(上)

新家所在地为宋家村,是的,宋子墨就住在那,他爹还是里正。

这年头,人口流动性很小很小,连带的,外地人很难融入到当地社区,为了不受人欺负,唐高林选地的时候一直在宋家村打转,好歹还认识个熟人不是。

宋子墨兄弟五人,好像还有几个姊妹,他爹倒也不迂腐,除了大儿子,其余儿子是结婚一个,分一个家,因此,他们家虽然兄弟妯娌和下一辈都很多,但是,倒没什么大的口舌纷争。

宋子墨比唐高林大两岁,如今已经有三个儿子了,老大今年10岁,老二和唐烨同岁,小儿子才四岁,分到手有30多亩地,因宋子墨将两个大儿子都送去读私塾了,而他自己又在衙门帮忙,她媳妇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家里的田大部分都佃了出去,每年收些租金,日子过得倒还算有滋有味。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秀才这个看似很好考的级别了,宋家五兄弟都读了私塾,但没一个人考中了秀才,宋子墨最有恒心,连考了四五回,但也通通败北,唐烨知道后,不由咋舌,算是有点理解李真的畏难情绪了…

唐家搬过来后,虽然已经背负了外债,但还是弄了一桌子的菜,热情的请宋子墨和他爹以及他的兄弟们来搓了一顿,还给四邻右舍端了些吃食去,以搞好关系。

当然,对于以前租房子的地,唐王氏也找了个时间,带着两闺女,给那些旧相识每家送了一大碗肥肠土豆,还一个劲儿的赔不是,说搬家搬的急,没来得及请客,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