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妙儿前世酿制过好几回葡萄酒了,自然知道这一步是酿造葡萄酒最最关键的步骤,于是为了能够顺利的把葡萄酒酿制出来,妙儿把时间掐得十分准确,一满十二个时辰就挑了一、两坛酒,揭开盖子细细的查看……

确定酒坛内已经产生气泡进行发酵后,妙儿便开始用筷子将葡萄皮压入酒液中,压完才重新封上酒坛口,每坛每天压两次,目的是想让那些葡萄渣沉淀在坛底。

妙儿记得发酵产生后一到两天内,必须往酒里加白糖促进发酵,于是第二天她便把事先买好的半斤白糖分别加到酒坛子里。这放糖的分量比例也不难记,大约相当于用来发酵葡萄重量的1/20,例如10斤葡萄按照比例需要放半斤糖……而将糖浸入葡萄汁里后还要将它们搅拌均匀才行。

巧娘不明白酿酒为何要放糖、以为放了糖后这酒就会变得甜甜的,于是她少不得又好奇的追问妙儿原因,可妙儿却不能把这些现代人研究出来的原理告诉巧娘,只能含糊其辞的随意说了几句话糊弄她……

其实放糖的作用一是为了促进发酵,二是为了提高酒精度,妙儿记得每升葡萄汁每加入17克糖可提高酒精浓度一度,以此类推。这还要多亏妙儿前世酿酒的次数较多,也把每个环节都查得十分清楚,否则这些数据她穿越后还真不一定全都记住。

当然这些几分之几在古代妙儿是计算不出来,她以前酿的少、都是凭着经验与直觉判断出每一坛大概放多少糖,这次也则直接把糖分成十分,然后分两次放到酒坛里———头一次是在两天内,第二次则是在发酵产生后的三到四天内,每次都必须把糖浸入葡萄汁中搅拌均匀,这样才能让糖发挥效用。

放完糖后妙儿就暂且不去管那几坛子酒了,每天该干啥照旧干啥,一直到过了大半个月,妙儿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才挑了一坛子葡萄酒打开验收最后的成果,这验收成果除了细细观看酒的成色外,妙儿还要亲自品尝才能判断出成功与否……

第二十五章 又一对欢喜冤家

巧娘一直很期待最后的成品,于是妙儿一开坛她就凑了过来,问道:“怎么样?这酒酿成了没?”

“哪有那么快?得先看看坛子里酒的浓度,看看酒成形了没!”

妙儿说着便把酒坛子搬到明亮的地方,仔细的观察起来,很快就发现酒坛中已经很少有气泡了,且基本上只剩下没有颜色的葡萄皮和葡萄籽!

这样的情形让妙儿心里一喜,道:“我瞧着那些葡萄汁应是差不多变成酒了!先勺一勺上来浅尝一口再说!”

妙儿很快拿长勺子勺了一勺出来,用手指沾了点放到嘴里尝了尝味道,品尝出酒液里基本没有甜味了才放下心来———这酒液里没有太甜的味道,那就证明酒精已经发酵完成了!不过仅仅发酵完成还不算是把酒酿成,还得把这酒里的杂质再过滤一遍才行。

过滤的方法妙儿也是一早就想好了———她先将干净的纱布覆盖在空的酒坛口上,然后隔着纱布把那些酿造好的葡萄酒往空坛子里倒。这样一来,除了液体外其余杂质都会被纱布过滤住,最终妙儿还特意把用纱布包住那些渣,然后像拧衣服般拧了拧,一滴都没有浪费!

而这过滤了第二遍的酒,已经可以算是成品“葡萄酒”了……

这些成品颜色看着浑浊也不清澈,但妙儿尝了一口后,发觉它的味道已算是不错,有几分前世那干红葡萄酒的味道了,味道比起北宋较为流行的清酒更是好上不少,总体来说也算是西方口味的葡萄酒、和东方人喝的酒有较大的差别。

妙儿知道葡萄酒一般会产生第二次发酵,这二次发酵主要是苹果酸、乳酸发酵,不会再产生酒精,且二次发酵中会有少量洁白、细腻的泡沫上升……而经过二次发酵的葡萄酒,味道也会比最初更加香醇可口。

因此妙儿选择让那八坛葡萄酒继续发酵,任由它们在阴凉通风处搁了十七、八天后才再次开坛查看。妙儿把那八坛子葡萄酒逐一开了后,马上发现二次发酵已是基本完成,每个坛子里的酒液也都变得清澈起来。

但妙儿想要酿出像模像样的、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葡萄酒,因此她并没有就此打住、把已经算是可以饮用的葡萄酒拿出来喝,而是不厌其烦的和巧娘一起,再一次将这些酒再过滤了一遍!

这一次妙儿尽量把酒坛子装满、并密封得紧紧,于是原先那八坛葡萄酒经过再次过滤后便缩水成七坛,不过这回每个酒坛子都是装得满满的……

而这最终酿制出来的葡萄酒,在二十一世纪一般被称作“葡萄原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