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C趴诘男÷舨炕ㄒ豢榍�虼�纱嗝妫�匙糯蠼肿叩绞采埠1呱希��诎侗叱酝暌徽��纱嗝妫�蛱蚴种竿罚�缓蟀炎詈笫O碌囊坏愣���呈秩咏��铮�欣匆淮笕夯ɑ�搪痰男〗鹩憷辞朗常�饺司驮谂吭谇派峡�牡乜蠢习胩臁�

很多人把什刹海作为老北京的一块招牌,银锭桥、荷花市场、湖心岛,还有那些沿岸日渐兴起的酒吧,可对范菂来说,什刹海代表了她的萝莉时代,尽管现在酒吧林立、人流如梭,可是在她的记忆中,什刹海还是一片宁静海。

刘之杰开着车熟练地在胡同里钻来钻去,范菂不禁疑惑,他怎么对这里这么熟?熟得好像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走一样。

“你来过这里?”范菂问。

“来过,很多次。我很喜欢这里。有老北京的特色。”刘之杰咧嘴笑。他的笑容让范菂有一瞬间的失神,仿佛在哪里见过一样,有种陌生的熟悉感。也许有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明明没有见过,一件事明明没有发生过,却好像早就已经在你的记忆里了,你见到它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刘之杰把车停到了一个胡同里,然后带着范菂穿过弯弯曲曲的胡同,走到尽头已经是什刹海了。这不是范菂记忆中的什刹海,现在的什刹海太热闹了。环湖灯和装饰照明灯把整个什刹海照得亮如白昼。环湖的小木船上坐满了游客,船头坐着的女孩抱着琵琶在演奏,船上胱筹交错,灯红酒绿,颇有旧时秦淮河畔之风光。

西岸上一群又一群的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在扭秧歌、跳舞,音乐声震天。只有东岸上挂了红灯笼的茶馆显得还有几分庄重和内敛。

刘之杰领着范菂不知走了多久,终于一家大门紧闭的茶馆前停住了,里面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好像有人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昆曲,小时候范菂跟着奶奶听过,此刻重温,竟辨认出是久未听到的《牡丹亭》。

“……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嫋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刘之杰推开门,曲声更清晰,果然是《牡丹亭》的一段,范菂驻足细听,然后跟着小旦随口哼唱:“……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你会唱京剧?”刘之杰惊喜地问。

“这不是京剧。是昆曲。”范菂纠正道。

“可这明明是京剧,我的朋友们告诉我可以到这里听到最正宗的京剧。”刘之杰说。

范菂笑了,假洋鬼子的朋友一定还是假洋鬼子,他们哪里知道京剧和昆曲的区别,还以为所有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京剧。上次范菂带导师的一个仰慕中国文化的老外朋友来听京剧,听的还是张火丁的名段《锁麟囊》,薛湘灵在台上悲悲戚戚,老外听得一头雾水,碍于礼节不能中途退场,在大戏院里如坐针毡。范菂问起他的感受,大胡子一脸痛苦地说,好像在听猫叫,太痛苦了。

“你的朋友一定不是正宗本地的北京人,他也许和你一样是ABC,我猜是王洋。”范菂狡黠地一笑。

“你怎么知道?”刘之杰惊叹:“你太聪明了!”

范菂内心暗笑,这无关聪明不聪明,简直是由常理推断就可以得知真相。她决定不解释,改为详细地向他说明昆曲和京剧的区别:“昆曲是百戏之祖,唱词是曲牌体,由一些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而京剧的唱词通常是比较规则的五字句或七字句。另外,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而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这点只要听到乐声就可以分辨出来,所以我不用进去看,我也知道里面演的是昆曲而不是京剧。”

刘之杰信服地频频点头,看样子受教不少。范菂在他的带领下走进内院,里面的舞台上果然是一生一旦在表演《牡丹亭》,看样子已经到了《游园惊梦》这一折了。她看了一下,然后指着舞台上且歌且舞的小旦说:“你看,昆曲的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舞姿,无论生旦都是边舞边唱的;京剧就不一样,生旦们在舞台上都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锣鼓点起来的时候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

两人找个座位坐下,范菂要了一壶茉莉花茶。刘之杰惊喜地说:“我最喜欢喝花茶,尤其是茉莉花茶,每次来我都点这个,你点的居然和我一样。”

范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