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2页)

李尔知道,王彼得怕的不是战争,而是人去了就回不来了。所以,他训练员工时才会格外严格。

“放心,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李尔宽慰道。

局部战争,尤其是现代的局部战争通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就是在短短六日内结束,因此才被人称为“六日战争”。

王彼得只是轻轻一叹,点点头不再说话。

战争时间越短,采用的战术而越犀利,伤亡人数也会急剧增加。四十二个人虽然目标很小,但和I签订的合约中,他们由I的人指挥,谁也不知道I会派什么任务给他们。暗杀?攻坚?还是仅仅保护人和物?

“等他们回来,肯定有人有能力担任指挥官,下次就不会由I做主了。”李尔轻声笑道,“我相信他们会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听见李尔绝口不提员工可能造成的伤亡情况,王彼得转头看了李尔一会,发出一声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叹息。

1973年10月6日,比I推测的时间晚了些许,却和原来的历史一模一样,埃及军方在设置了种种迷惑以色列的举动后,于犹太人的全国放假日——赎罪日发动突袭。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一百零七章 美国的良心】………

战争爆发的那天,李尔已经分不清历史到底有没有发生改变。他终究不是万能的神,只从苏联对埃及和叙利亚的大力支持中隐隐感觉历史有些许不同。

埃及高调备战让所有人认为战争会在10月之前爆发,同时加紧训练士兵,又让人觉得他们还在继续备战,再辅以各种虚假情报,虚实之间,不仅瞒过了以色列,也欺骗了美国。哪知眼看众人预测的开战时间过去了,使得他们以为埃及在放烟雾弹、这次又和次一样仅仅是演习之时,埃及军方选择在犹太人赎罪日——也就是以色列全国放假、连士兵也不例外的日子,展开突袭。

猛烈的突袭之下,埃及军队迅速推进,凭借出其不意和准备充足,两日间便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并绞杀了以色列的一个王牌部队。一时间,以色列的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以色列的大哥美国,顿时也慌了神。

媒体向来不惮于最悲观的角度报道新闻,引起的恐慌越大他们的利益越大。在报纸和电视的宣传下,仿佛以色列随时可能灭国。别的国家就是被灭了,对美国似乎并无必然关系,然而,什么都不喜欢,唯独喜欢热闹的媒体进一步宣传失去以色列,会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恶劣影响。

于是,石油开始缓步涨价。此时,支持埃及和叙利亚的阿拉伯国家还没开始行动。

早已准备许久的蒂诺佐,有步骤地进入石油市场。掠夺的盛宴即将展开,每个人都提起十二分精神,贪婪地盯着慢慢涨价的石油价格。

总统尼克松被水门事件弄得焦头烂额之际,忽然发狠了,置水门事件于一旁,踢开利用战争争夺政治筹码的政府高层,全力处理战争。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尔当即给了《纽约时报》的编辑乔治·兰德尔下了一个指令:帮总统造势。

因揭露了深喉的身份,无形中帮了总统一把,在民众眼中,乔治·兰德尔的立场隐隐偏向于可怜的总统,虽然他宣布“中立”,也从未特意为总统说过好话。接到李尔的指令后,他立刻撰写一篇文章,大肆嘲讽共和党和民主党以及政府高层为了争权夺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依旧没直言自己的立场,但无疑赞同总统的行为。

他已是家喻户晓的大名人,此文一出,立刻带来巨大的影响;兼之手段高明,似中立叙述实则支持总统,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同他的看法。

操纵舆论,在美国简直就是无往不利。不知不觉间,笔锋犀利不畏强权的乔治·兰德尔被人誉为“美国的良心”。听闻此事后,李尔狂笑不止,就连老头子都颇为哭笑不得。

“太神奇了,那我们算什么?最善良最正直的人?”西蒙嬉皮笑脸地如此说道。

且不管给“美国的良心”下命令的蒂诺佐是善是恶,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和争斗,肯定有人不爽风头被乔治·兰德尔全占了,尤其是被他揭了老脸的《华盛顿邮报》,对此展开疯狂的攻击。乔治·兰德尔很有些“任你风吹雨打,只当微风拂面”的风度,依旧不紧不慢地抨击两党和政府高层的不作为,视对方的挑衅于无物。

当之前因乔治·兰德尔的一卷录音带而活过来、随后又否定乔治·兰德尔的那家电视台,接过《华盛顿邮报》对乔治·兰德尔的攻击,全力站到乔治·兰德尔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