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工坊新貌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西堡附近。

黄河从灵州附近宽阔的河面过来后突然变窄,流速也快了许多,此处的河面东岸架了上百座栈桥,栈桥的尽头却没有船只,而是一架架大水车,而东岸附近并没有水渠,看来这些“水车”并不是用来提水的。

随着水车的转动,固定在水车中间的一根长长的硬木也跟着转动,硬木的另一端是一间间作坊。

每一根硬木对应的作坊有三间,硬木正对着的那间是中间的一间,其北边的一间则立着一座熔炉,熔炉一旁堆满了粗铁坯,有板状的,也有条状的。

只见工匠将粗铁坯放到熔炉里煅烧,差不多时将红红的粗铁坯取出,用小推车送到中间那间作坊。

中间那间作坊正是硬木所在的作坊,只见硬木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复杂的木制框架,框架有木头和麻绳组成,框架的尽头连着一柄大铁锤,随着硬木的转动,大铁锤一上一下的匀速地移动,框架的一侧还有一个能摇动的木柄,可以通过摇动木柄调节大铁锤水平的位置。

大铁锤下面是一个铁台,铁台上面有一块大致呈长方形的微微凸起的实心铁面,只见工匠将红红的板状粗铁坯放到那个实心铁面上,随着大铁锤来回砸动,逐渐把板状的粗铁坯打制成略带弧形的铁板。

打的差不多后,立即将还是红红的铁块放到一边的大水槽里,随着一股青烟冒起,铁块瞬间便变了颜色,水槽一边还堆着一些已淬火完毕的铁板。

将铁板送到第三间作坊,这里面同样有熔炉,将弧形铁板再一次煅烧后,这次煅烧的时间短一些,温度也不用像第一间作坊熔炉里那么高,煅烧完毕后,里面的工匠用人工对弧形铁板再次捶打,不过此次的捶打主要是修饰,将铁板不均匀的地方打均匀,另外在铁板周围打孔。

在西堡城,整个城池的西南角都是一间大作坊,里面的工匠对铁板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主要是抛光,穿线。

作坊有一间专门测量铁板是否合格的地方,里面有三具木制的人体模型,分别模拟大、中、小三种人体,将铁板套到上面穿好后,用一石的山地弩进行穿透试验,在规定的距离里能穿透的则为废品,否则便是合格品。

板甲,这便是李晟基到这个世界上“发明”的第四件东西。

前面四件是:标准比例的黑火药,目前大唐、辽国都在制作,不过想要达到唐国的水平至少还要二十年。

用粗铁料铸造的震天雷,同样的,大唐和辽国已经开始制作了,不过一个是模具,第二是黑火药的强度,他们要达到唐国的水平,只怕还要五十年。

最后一件便是火炮了,同样由于模具和黑火药问题,大唐和辽国想要制作,纯靠自己摸索的话,只怕要几百年——铁模铸造火炮清朝中晚期才发明。

不过像铠甲、横刀这些武器李晟基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特别是甲胄,无论是鱼鳞甲还是锁子甲,虽然也使用了后世烂大街的标准化、分工协作等办法,但每一片铁甲还需要一锤一锤敲出来,这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工。

后来他便想到了板甲,一开始是在偏关附近的西堡秘密地试验,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大规模制作的局面,其中包括铁料的处理,温度的掌控,淬火、回火等摸索了几万次才有了初步的成功,后来进一步标准化后,各工坊的操作便固定下来了。

目前的板甲也就是胸背甲和铁盔,其它部位还是使用鱼鳞甲和锁子甲,饶是如此,由于胸背的面积占了一半,有了水利锻锤之后,整个铠甲工坊的人手虽然没有减少,效率却提高了几倍以上。

至此,李晟基终于可以让自己的八万左右的野战师全部配齐铠甲了,至于马匹,除了姚猛的第一师、高彦均的第二师以及七峰都、横刀都,有半身的锁子甲外,新成立的杨重贵第三师、须卜力都第四师、契必信第五师还只能用皮甲,不过骑兵倒是能用上板甲了。

有了板甲之后,李晟基琢磨已久的另两个步军师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建国后,李晟基将步军师的配置又做了调整。

三千长枪兵,全身铁甲。

两千刀盾兵,半身铁甲。

三千弩兵,半身皮甲。

一千六百炮兵,不着甲,一个标准步军师配备一百门火炮,八百斤的、五百斤的各一半,每十六人照顾一门火炮。

目前唐国的火炮作坊的产量自然也提高了,不过到目前为止,刘承威的第一师刚刚配齐,驻陇右的恽怀楚的第三师还只配备了一半,驻九原郡的谈谦第二师只拨了十门在练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