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 (第1/4页)

独孤宇道:“公子有所不知,最近京师秘传,太子朱标身染怪病,一日比一日枯瘦萎靡,御医们对此束手无策,惶惶然不可终日。如无神迹降临,朱标很难挺过今年冬天。朱元璋尽管对此事秘而不宣,其实已在着手另选储君,所中意者为朱标之子允炆,年仅十五岁!开国二十余年,朱元璋已垂垂老矣,尚不知能掌权几年?万一他忽然驾崩,皇太孙登基继位,焉能服众?边疆未宁,藩王居外,新皇能否驾驭骄兵悍将,确保江山稳固?我猜朱元璋也顾虑到身后之事,因此迫切需要拿到传国玉玺,以助允炆树立皇权正统,令天下归心。”

胡笑天熟读史书,自然知道主少国疑,朝政不宁的道理。比如后周皇帝柴荣北伐途中病死,其子继位时年仅七岁,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周为宋,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政权。朱元璋立国后,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余诸子分封为王,均执掌军政大权坐镇一方,如秦王镇守西安,燕王镇守北平。朱标若死,允炆年少,岂能压服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叔们?当此之时,传国玉玺的分量不言而喻。他心跳不觉加快了几分,喃喃道:“如果我不把玉玺交给朱焘,而是等朱元璋驾崩之后,再把它交给某位王爷,那岂不是立下拥戴之功?有此功绩在手,何愁大事不成?”

皇家纷争,从无亲情可言。为了九五之尊的帝位,父子相残,手足相煎,其中的血腥残酷耸人听闻。英明神武如李世民,还不是杀亲兄弟夺位?野心勃勃而又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和身居高位又满腹猜忌的侄儿间,恐怕难以和平相处。

独孤宇眼皮直跳,为了胡笑天的异想天开而深感震惊,忍不住问道:“莫非公子心中已有合适人选?”

胡笑天笑而不语,眼神却坚定无比。

明月高悬,万里无云。莫愁湖上空阔平静,银色的月光随波荡漾,荷叶摇摆,水声呢喃。

在湖西南侧,胜棋楼及附近的亭台楼榭,早挤满了京城勋贵子弟、卫所统领和白道各派高手。在湖东北面的堤岸上,则是三山五岳的好汉们扎堆凑趣,高谈阔论。在不为人察的隐秘之处,高青城、曾瑛、李玄儿、凤惜梧、成鹰等纷纷现身,至于那些隐形匿迹的神秘高手们就不一一细表了。

胡笑天和姬浩明的巅峰之战,不知有多少人瞩目关注。尤其是最近有传闻疯传,揭露胡笑天乃玄宗的关门弟子,在加入魔教之前则是衡山派的弃徒胡青鹏!消息传开,江湖震动,种种猜测终于有了最符合常理的答案。当年胡青鹏、衣舞凤之恋轰动天下,不知引得多少痴男怨女感动落泪,谁知他销声匿迹数年后,居然换了新的身份重新崛起,创下更为辉煌的战绩!坊间有人戏言,假如胡笑天重归衡山门下,靠着他和高青城两人,足以让衡山派跃升为白道第一门派。据说衡山掌门陈天雷听此传闻后,曾长吁短叹,一夜未眠。

抛开过往的是非不论,众人更感兴趣的是,胡笑天和姬浩明的武功到底孰高孰低?玄宗、君忘忧是江湖公认的两大顶尖强者,至今未曾交过手,“天下第一高手”的归属始终存在巨大的争议。既然师父间未决出胜负,唯有比较徒弟间的战绩了。相对来说,因姬浩明曾在雷家堡击败过战锋,战前被大多数人看好。

忽然,一阵嘘声响起,转眼间传遍湖畔。只见一叶扁舟自北面悄然滑来,身着黑色劲装的胡笑天立于小舟上,挺拔如枪,神色自若。尽管出身来历被人泄露,但众目睽睽之下,谁敢破坏大宗师默许的事情?谁又敢正面挑战魔教,不怕玄宗秋后算账?敌人虽众,却只能龟缩在暗处咬牙切齿,等决战结束后才会有所行动。至于那些成名多时的前辈高手,顾忌身份颜面等诸多因素,也不会鲁莽出手。无论岸边传来的嘘声、叫声、骂声多么剧烈,都丝毫不能撼动他的心神。今夜,他的目标唯有姬浩明,余者皆不足虑。

刺耳的嘘声中,胡笑天悠然自得,不知不觉融入莫愁湖的一方世界,一呼一吸竟暗合湖波起伏的韵律,令人泛起天人合一的异感。

湖岸上,多少豪侠枭雄目瞪口呆,又妒又恨。多少年青一辈的风云人物自叹弗如,暗暗发誓要奋起直追。突然之间,嘘声骂声几乎同时消失,四周陷入一阵诡异的寂静,所有的目光汇聚在那道雄伟的身影上——好一个睥睨群雄、无惧无畏的男人!

忽听一声清越龙吟响起,岸边一位绝色少女扬起宝剑,遥指湖面叫道:“胡笑天,你和那衡山弃徒胡青鹏可是同为一人?”

胡笑天当然不屑于矢口否认,朗声道:“正是!不知姑娘如何称呼?又有何指教?”

那少女冷冰冰地道:“我乃峨眉派罗冰儿!你四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